仪征陈集镇:美味的“大椒盐”这样出炉

在仪征的大街小巷,

烧饼是很常见的小吃,

深受人们喜爱。


【资料图】

各式烧饼的口味不同,

制作工艺看似大同小异

却又暗藏着师傅们独有的玄机。

刚出炉的大椒盐烧饼味道更赞

烧饼在这里有个独有的名字

一大早,位于陈集镇的老街入口处飘出一缕焦香,吸引了不少路人,大椒盐铺子开门了。“大椒盐”是烧饼在陈集镇独有的名字,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得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做烧饼是辛苦活、体力活

走近店铺,首先看到的是“陈集大椒盐”的招牌和一块非遗牌匾。守店的两位师傅是高永进和他的表哥刘强,两人分工明确,高永进负责制饼,刘强负责烤制,默契十足。

大椒盐确实够大,一块就有200多克,对食量小的人来说,一块即管饱。椒盐是油酥蘸盐后散发出的咸香,历来大椒盐烧饼没有甜口的,只有一种味道,尽管如此,也阻止不了老食客们对它的喜爱。

“烤好了吧?来两块!”每天早上6点多,刚出炉的大椒盐已经引来顾客,拿到冒着热气的烧饼,老练的顾客还得刷上麻油,这样才更香。掰开一块刚出炉的大椒盐,香气随清脆声喷薄而出,咬上一口,芝麻的酥脆和椒盐的咸香充盈齿颊,风味独特。大椒盐还可配着当地有名的绿杨春茶,慢慢撕吃,嚼一口饼,喝一口茶,茶香和饼香相得益彰,更具风味。

工序繁多,油酥最为关键

大椒盐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蘸上芝麻,放入炭炉烤制而成,工序包含发肥、兑碱、下剂子、擀压、加酥、定型、撒芝麻、烤制、涂油等。其中,油酥制作是大椒盐得以酥香可口的关键,将油和面按照一定比例糅合起来,不添加一滴水,得到的油酥金灿灿的。

烧饼在烤制

要想让烧饼获得松软酥脆的口感,和面的劲道要把握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的过程已从人工改成了机器,但师傅们凭着敏锐的经验,一眼就能把握。

油酥调配好之后,炉火升起,将揉好的面团掐段,这一过程叫“下剂子”。把面团搓压成圆形面皮,取一块调配好的金黄油酥,底部蘸上一层薄盐,将油酥裹在面皮中间,如同馅料一般,搓成圆球状。把包了油酥的圆球状面团反复擀压,擀开呈椭圆形。

“这样卷起来再擀开,包裹在里面的油酥就散开了,变得层次分明,也是保证大椒盐口感的关键。”高永进说,这个擀碾的过程也有讲究,碾多了,吃起来不酥,碾少了,油酥层次不分明,达不到要求。这样一套工序结束后,烧饼就已完成基础的饼坯。

刚烤制好的烧饼被夹出

芝麻是烧饼的灵魂伴侣,大椒盐也不例外。芝麻要选白芝麻,将其炒热去壳取仁,拿出一块大托盘,将白花花的脱皮芝麻铺满底部,定型的饼坯一面刷上一层清水,接着直接盖在托盘里,拿出来之后,饼坯的一面就满是芝麻了。

传统的大椒盐不放葱花,如果顾客有要求可以自带,师傅进行加工。

贴饼过程除了准还要快

在美食的世界里,火候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蘸上芝麻的烧饼,平铺在案板上,刘强先用一把特制的长铲子,在每只烧饼上均匀划出3道口子,这样有利于饼在烤制的过程中内部水分的蒸发,增加酥脆的口感。

把握着炉火的刘强,先用手探了下温度,判断火候已到最佳,把饼坯蘸上水,迅速托起,胳膊伸入膛内贴上,并轻轻抹压确认是否贴牢固,整套过程必须快速完成。“一次只能贴10只烧饼,每一只的位置都要准确,不然就贴不下了。”刘强介绍,贴饼的过程除了准还要快,因为炉口窄、内部宽,温度高达300℃,将胳膊伸入膛内时间太久,一不小心会碰到炉口,容易被灼伤。

5分钟左右就可以出炉,刘强用钳子按照贴入的顺序,依次将烧饼夹出摆进编织的箩筐中,刚出炉的大椒盐外焦里酥,有芝麻的一面已是焦黄一片,香气四溢,静候顾客前来享用。

此时刘强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抄起一块湿了水的干净抹布,绕着膛壁快速擦拭,如此反复数次,直到膛壁上没有残渣,以便下一炉饼坯可以顺利贴合。记者注意到,等他擦完膛壁,脸上已布上细密的汗珠,胳膊的皮肤也变得通红,可见炉内温度带来的煎熬。紧接着,还要把握好炉火的温度,如果过高则需要浇水降温,反之则用脚下的鼓风机助其燃烧升温。

守店是门体力活,除了过年从不休息

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九》中提到扬州茶肆“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制作历史悠久。

高永进的父亲就是制作大椒盐的老师傅,虽然学会了这门手艺,但一开始他并没有跟父亲做烧饼这一行,而是选择了去打工。直到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高永进才接过这门手艺,继续坚持了下来。

蘸芝麻

做烧饼是门辛苦活、体力活,揉面、烤制等步骤都需要人工来完成,经常需要在店里从早到晚站一整天。“我们早上一般5点左右到店开始准备,中午稍微休息下,做到下午五六点。”高永进表示,烧饼有固定的老主顾,每天都会来买,因此除了过年和特殊情况,他们每天如此,从不休息。

据高永进介绍,大椒盐日均销量是200个左右,基本可以满足他和表哥两人的生计。“只要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高永进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