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由汤沟酒业主办、江苏城市频道承办的“汤沟国藏 致敬守艺人”活动在南京市鼓楼区金茂汇拉开帷幕。活动中不仅有精彩的节目,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互动分享,让参与活动的体验者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绳在上、手在上;绳在下、手在下”,编绳是一项非常考验手上功夫的技能,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绳结不仅造型多样,具有装饰性,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老师在现场教学了编绳技巧,每一个小小的绳结中,都彰显了制作人独到的心意。

说到棕编,不少人比较陌生,在古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蓑衣”便是由棕编技艺编制而成。这项技艺起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编制工艺的主要品类之一。活动现场,棕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樊纪华老师就为大家展示了一桌亲手制作的棕编作品。

棕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樊纪华

棕编所用的原材料是棕榈叶,棕榈叶的韧性非常好,不易划伤双手。我自己做棕编有二十多年了,最简单的原材料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造型,编织的过程更是给材料赋予第二次生命。

一件手工旗袍的制成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繁杂的程序就像制作一件艺术品。

活动现场,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季月琴老师指导家长和小朋友制作了精美的胸针,虽然只是一个小配件,但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还是能体验到手工艺人的不易,在精致的成品中,无不透露着匠人般的巧思。

以上内容由客户提供,不代表本栏目观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