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日下午,著名散文家周吉敏携新书《古游录》作客苏州上书洲书院,围绕历史风物、乡村民俗等传统文化主题与嘉宾、读者进行交流分享,活动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文学评论家周聪主持。

《古游录》是“文化散文经典系列”中的一种,收录了周吉敏近些年在《十月》《美文》《福建文学》《光明日报》等发表的《时间深处的戏魂》《山海藏起的精灵》《另一张纸》《去寿宁看冯梦龙》等作品,周吉敏的散文或从戏曲着手(参军戏、傀儡戏),或聚焦古代造纸术,或从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切入,探寻古人的精神生活。在叙事上,周吉敏将自己书写的目光投入民间,在地方文献资料与当下生活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她的文字因而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周吉敏表示,《古游录》的创作灵感来自民间文化,同时给予她极大的创作生命力,以今寻古,古为今用,游是古今时空往来的交流,也是一种写作的状态。“我希望能够打通古今气脉,呈现地域文化的精神源头和丰沛活力。”

“一个人对文化风景的感知力大多来源于书斋,阅读量或阅读视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与周围世界万物的关联度。”周吉敏表示,传统的节庆文化关联民俗的本性,需要历史的眼光和看待生命的观点,并非仅仅是注重文本,要看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本能。“作为一名历史文化散文写作者,我个人觉得更要重视人的本性,追溯人类源头的认知和遵从内心的需要。无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进化,还是创作本身,归根结底皆是人的本能的创造发明。”

周聪认为,《古游录》是以古人的游历来关注今人的生活、心境,古今人隔空交流,寻求一种精神,是这部作品的亮点。诗人苏野表示,周吉敏以“恋地的情结”和“好古的敬意”,在储存了文化记忆的人物和空间中漫游,追溯,打捞精神的碎片,想象历史的幽微,重构文化传统的投影和回声,内核清晰,语言温润。在细腻、深广的散文书写,她成功地让历史现身,显影,同时,也为自我的精神面貌和文学品质成功塑形。

最后与社区读者的互动环节,回答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时,周吉敏强调经典阅读尤其是诗歌在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作用,“古典诗歌能表达自然环境、个人心境和生活情境,不仅有思想性,还有画面感,往往一句话就是一篇现代人的小散文,同时诗歌非常跳跃,有哲学思辨的启迪,非常能够考验孩子的想象力和灵性,有了诗歌的基础其它类图书再慢慢去发现、引导,这样让孩子形成自由阅读的价值观,带着书去认识世界。”周吉敏说。

周吉敏,浙江温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章见于《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月之故乡》《民间绝色》《斜阳外》,童话长篇小说《小水滴漫游记——穿过一条古老的运河去大海》入选第三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曾获琦君散文奖、三毛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随笔选集。(文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