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佛山市委书记郑轲率党政代表团来常州学习考察。


(相关资料图)

广东和江苏,佛山和常州,这两对组合值得说一说。

一般来说,经济大省都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至少有2个以上的地级市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

深圳、广州、佛山在广东呈“三足鼎立”之势,佛山2022年GDP总量12698.39亿,位居广东前三。

而江苏常州常以“苏锡常”的名号行走江湖,尽管在经济体量上常州比不上苏州和无锡,但拿到全国来看成绩并不黯然。在许多省份,常州的经济总量都可以吊打省会城市。

但是,常州和佛山比仍是有些差距的。

2022年,常州GDP达到9550.1亿元,当然,今年常州已经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的第一候选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佛山GDP就已经达到1.07万亿,成为了全国第17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广东佛山新城

既定的“实力差距”谁也不能否认,但在这种情况下,佛山市委书记为什么还要去常州?去常州是为了什么?

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01.

常州的“剧本”

这次佛山考察团到常州,去了两家企业: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这是常州两大独角兽公司

对新能源产业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两家企业的实力:

2021年,投资圈向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总共砸了200多亿。

2022年,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中装机量都在前10 ,其中中创新航位居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去年10月,中创新航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蜂巢能源科创板IPO也已经在今年完成首轮问询。

为什么要去这两个地方?

在我看来,其中一条明线正是这些闪闪发光的“荣耀”。

因为无论从融资能力还是市占率来看,这两家企业在整个新能源行业里都是属于第一梯队的,并且都是发展迅猛,属于厚积薄发的“黑马”。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暗线。

这条暗线,隐藏在两家企业的“曲折”身世中。

先说中创新航

中创新航前身是2009年成立于洛阳的中航锂电,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参与投资创办。2013年、2014年,中航锂电连续保持我国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一跃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

但好景不长,2017年因国家政策调整,中航锂电装机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而后两年连续出现大额亏损,母公司计划将其脱手。

此时,常州市金坛区政府闻风而动,组织专业团队、聘请新能源领域专家进行论证,选择“大胆抄底”,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中航锂电的实控人。

2019年中航锂电总部由洛阳迁入常州,并更名为中创新航,成为常州地方国有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

就在常州抄底的同一时期,长城汽车将自己的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注资13亿元,成立了蜂巢能源。

短短一年时间,蜂巢能源以惊人的速度完成7轮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其装机量也步入全球前十。

这两家企业的“逆势突围”,恰恰是展现了常州“异于常人”的本事:

中航锂电的“起死回生”靠的是常州领导班子的眼光和魄力;而蜂巢能源的引入则是凭借常州为新能源产业所打造的完善产业链。

如今,我们说常州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让常州的经济一步跨入百花满园的春天,但其实常州一直以来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妙手回春”。

02.

佛山有短板吗?

学习别人的长板,是为了补自己的短板。

佛山的短板在哪儿?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些疑问:佛山有短板吗?

佛山的北滘镇,诞生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美的、碧桂园,并且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齐全的白色家电产业链和小家电产品集群,其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占到全国家电业总产值的10%,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佛山的狮山镇,全镇拥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多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在2017年GDP就突破了千亿大关,成为中国首个千亿强镇。

也就是说,即使在“中国第一省”广东内部,佛山的一个镇都能称得上“富可敌市”。这样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它的短板在哪里?

身披荣光之下,很多人忘了,佛山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强市,眼下还有不少产业被局限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虽然这里拥有非常多的世界之最——冰箱、微波炉、空调、电风扇、消毒碗柜、热水器等家电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传统制造业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利润空间会越压越小。

再加上佛山本来就在“大湾区”核心地段,城市生活成本高,进一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

迈入新时代的发展,佛山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产业规划要作出调整,怎么调?

方向之一就是“新能源”。

从2018年开始,佛山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

进入十四五后,佛山宣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并出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战略转型,培育氢能有轨电车产业。

规划中还提出,要积极引进外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支持和引导本地传统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说到这里,想必也就明白了佛山的主要领导们此行来常州的目的。

03.

取经常州

常州和佛山都有着厚重的制造业底色,但是,常州已经在困局中找到了出路,并且强势“翻盘”。

佛山考察团去的这两个常州点位,犹如管中窥豹:

这些藏在常州的“新势力”是如何为区域增色的?

事实上,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是棋盘上的“关键之子”。但是会下棋的都知道,胜者心里要有“棋盘”,整盘棋的布局早已了然于胸。

早在2011年,常州就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当时常州就是在全链条的产业链方向上招商,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成为长期的执牛耳者。

几年时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东方日升、理想汽车等行业翘楚先后来到常州建厂。

有相关报道称,宁德时代落地后,带动60家链上企业集聚常州溧阳。

十多年的不断发力,常州探索出了一个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产业“大循环”发展格局——

“发电”环节,常州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比如天合光能、聚和新材等,涉及领域包括光伏产业、风力发电;

“储能”环节,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前10的龙头企业有4家在常州。说得再详细一些,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主要环节有32个,常州可以覆盖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储能电池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也扎堆在常州;

“输送”环节,常州目前已经在溧阳市和钟楼区打造了两大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拥有上上电缆、西电变压器、华朋集团、博瑞电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最后的“应用”上,常州已集聚300多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理想汽车、比亚迪、东风、北汽、上汽大通等企业先后落地常州。

如今,资本的强势入场也是常州新能源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常州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计划从2023年起,连续3年以不低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此外,常州还推动天合光能、恒立液压、中创新航、中车汽研所等重点企业建设各类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就连常州实施的“龙城英才计划”也专门出台了新能源专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人才近6000人。

说到这里笔者想到,前几天有自媒体借着《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的出炉,发文称苏州可能撼动常州新能源“一哥”的位置。

不知常州作何感想,但在我看来,常州内心应该是沉着冷静的,可能还有一点小骄傲。

因为有这样的声音出现,恰恰说明大家对常州新能源产业的认可,这也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常州,对标常州,甚至把“超越常州“当作了新能源产业是否进入了“第一梯队”的标准。

对于常州来说,可能谁是新能源“一哥”并不重要,但常州有着更明确的目标:

“两个超万亿元”——

“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04.

佛山给常州的启示

在广东,广州是一线城市,而佛山不是。

在江苏,南京是新一线城市,而常州不是。

常州面积约4385平方公里,佛山面积约3797平方公里。

两者都是面积不大的城市,也都不是省会城市,没有资源倾斜的红利。两个地域面积相似,发展背景相似的地方或许会面临一样的困境。

对于常州来说,佛山也有让人值得品味的东西

佛山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省会城市,既没有沿海港口,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一个相对来说普通的地级城市,但佛山2019年GDP高达10751亿元,成为了全国第17个“万亿俱乐部”城市。

与一招制敌的“抄底神话”相比,佛山的故事似乎有着“细水长流”的特点。

文章前面也说过,佛山是制造业强市。

佛山后发的强劲动力来源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作为中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是国内最早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城市之一。

早在十年前,佛山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美的、海天、联塑、维尚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数字化改造。2015年,佛山市首次把“工业4.0”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自动化改造。

而后几年的时间里,佛山更是投入超百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当时佛山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政策覆盖面和奖补力度在全国均属罕见,很多政策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再者,佛山的“镇域经济”也不容小觑。

中国有四个“千亿镇”:北滘、狮山、玉山、茅台。

这其中,茅台是典型的“家里有矿”的资源镇,而佛山的两个镇都属于靠传统制造业一步步拼起来的“无名小镇”。

佛山“小镇”的成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相较百强市、百强县,乡镇虽然体量小,但只要在某一方面天赋异禀,就能挤进百强,成功原因更多元。

从镇到市,道理也是一样的。

佛山身处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间,这样的城市最容易被低估,因为身边都是强者。反观常州,似乎也拿到了同样的“小弟”剧本,在苏州、无锡的双重夹击下,常州总是被调侃苏锡无“常”的那一个。

不过,显然如今的常州和佛山已经“精神独立”了,不再是谁的“小弟”,新兴产业和新时代下的产业转型让它们拥有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将再也不会被低估。

奔流公告 

大调研时代开启

奔流财经社联合国内高端智库

正在启动“调研长三角”活动

针对长三角城市、产业、

企业、园区、开发区

进行定制化高端调研

策划年鉴、蓝皮书出版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