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江苏沭阳。沭阳县沂涛镇某饭店有顾客在用餐后发生不适症状,部分顾客在网络发帖称就餐后上吐下泻,已在医院治疗。
10月3日,涉事饭店工作人员回应称出现腹泻的人员约20余人,目前已经送医治疗。
该工作人员称当地市监局目前已经介入调查。红星新闻记者致电沭阳县市监局,相关工作人员称具体调查进展不便透露。沂涛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称疑似因饭菜不熟导致部分顾客腹泻。餐后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员目前情况已经好转。
(资料图)
健康过长假
食源性疾病预防篇
假日期间,无论是居家休息,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游玩,华仔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饮食安全,谨防食源性疾病。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呢?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病,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食源性疾病有哪些种类呢?
食源性疾病种类繁多,可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目前多按致病因子进行分类,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等等。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种类。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为多见的食源性疾病,往往是由于食品被致病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致病菌急剧大量繁殖或产生细菌毒素而引发的。比如蛋制品中的沙门氏菌、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是指以食物为载体的病毒,通过摄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甲肝病毒、诺如病毒等。
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河豚毒素中毒、未熟菜豆中毒、发芽土豆中毒。
真菌性食源性疾病:食用有毒真菌或被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常见的有霉变甘蔗、毒蘑菇等。
三、感染了食源性疾病有哪些表现呢?
大多数食源性疾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外,还会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和严重的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呢?
预防食源性疾病,远离病从“口”入,关键是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拿食品前和准备食品期间要经常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比如碗筷、冰箱、刀、案板,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还要注意防虫防鼠。
生熟分开
“熟”指的是切完了直接吃的东西,比如卤鸡蛋、酱牛肉;“生”是指切完了还要经过加热处理的。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比如专门的案板、刀,并且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烧熟煮透
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过度追求食物的滑嫩口感,可能带来风险,尤其是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要彻底做熟。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时间还需要长一点,有些食材如菜豆还会因为未做熟造成中毒。熟食再次加热需彻底。
保持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温度在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有少数细菌能在低温下生长,比如李斯特氏菌,所以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也需彻底加热。食物解冻不要在室温下化冻,可在冰箱冷藏室中解冻。
好的食材和水
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不要一次采购太多,不吃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已经部分变质的食材别舍不得扔。使用安全的水处理食物,水果和生食蔬菜要清洗干净,且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
除了遵循上述五个要点外,日常饮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外出选择正规的餐饮单位就餐。
2.膳食营养要均衡,不暴饮暴食。
3.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4.倡导文明就餐理念,杜绝浪费。
节日期间,美食不可辜负
但大家同样要注意饮食安全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不适哦~
来源:红星新闻、健康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