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叫不全她的名字,反而习惯用“王响老婆”“王阳妈妈”称呼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只要看过《漫长的季节》,你不会否认,总是神神叨叨惦的慈母罗美素,让人一见难忘,再见心疼。
伴随着这部高口碑作品的热播,更多观众惊讶地发现,罗美素的扮演者林晓杰是上海戏剧学院1984届毕业生,早在1980年代就已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当家花旦之一。后来,她在海外留学、定居,还出演了包括《罗家》《别告诉她》等作品。
在和新闻晨报·周到跨洋连线时,林晓杰分享了出演《漫长的季节》的故事,也将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刚过天命之年的她,笑言很高兴重新回到了自己喜爱的领域,“演戏对我来说是很享受,我把它当作一种快乐。每一部戏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演好,对得起信任我的人、对得起导演和团队。当然,也要对自己负责,尽量不在大银幕小荧屏上留下太多的遗憾。”
视频加载中...罗美素,会不会演得“太生活”?
毫无表演痕迹,是很多观众给罗美素的评价: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习惯性地围着丈夫和儿子打转,张罗了一桌好菜也舍不得吃,得把他们都安顿好,才能安心下筷。
而对在哈尔滨长大的林晓杰而言,罗美素就是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她们一辈子都在为家庭服务、奉献,在表达爱时也没有太多甜言蜜语;然而,一旦出了事,尤其是在面对外人时,她们会冲在最前面护着丈夫,“一辈子就这么打打闹闹的夫妻相处模式,在我们身边特别多”。
同样,母亲的身份,也让她们习惯性地勤俭、操心。买了一斤便宜一毛五的蔬菜,罗美素会先把嫩叶夹给丈夫,自己嚼更“老”的;看到掉在桌上的菜,她也会顺手夹到自己的碗里,再重新给儿子布新菜。
“顺手夹菜实际是现场出现的情况,是下意识的发挥。从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我就觉得她会这么做——因为按照她的习惯,她不可能把不好的东西给丈夫、儿子,下意识一定会送到自己碗里。”林晓杰说,种种细节的诠释,出自她对人物的理解,“罗美素不会有第二种处理方法”。
如果说慈爱、唠叨、勤俭是母亲们的共性,罗美素的个性还在于她的“虚弱”。
因为心脏装过支架,罗美素一着急就会捂着胸口,一副喘不上气的模样;而她始终牵挂着支架手术带来的家庭负担,抓住机会就追问一句:“我的支架钱还没报销呢!”
有意思的是,生活中的林晓杰有着长期健身的习惯,“如果你见过我,你就知道我有多壮实!”她笑说,第一次看到罗美素在《漫长的季节》的出场,自己也乐坏了,“看一次笑一次,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演出来的,那个样子也太神神叨叨了!”
如今回想,林晓杰认为,她只是在表演时试图抓住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如果她是病态的,那她说话的声音、动作、台词都要有虚弱的状态。你从内在去感受、去找细节,再后来,你会觉得她就是这样,如果不是这么表现,你自己都会不认可。”
《漫长的季节》云集了诸多实力演员,林晓杰大部分的戏份都是和扮演王响的范伟在一起。她说自己特别珍视两人之间细微的交流——在排演王响试穿红毛衣的那场戏,范伟直说“是不是有点贱嗖呢穿着”,林晓杰则下意识地回了一句:“贱嗖的跟衣服有关系啊!”话音刚落,导演辛爽就乐了。
等到正式开拍,林晓杰并没有将这句不在剧本里的即兴发挥说出来,反而是等了半天的辛爽追问了一句:“怎么没说呀?”
“台词里没有啊。”
“挺好的,说吧!”
今天谈起这些“神来之笔”,林晓杰说自己她特别庆幸,辛爽导演不仅有才华,在拍摄现场也愿意给演员发挥的空间。同时,她也欣慰于这些努力观众能看见,也能看懂。
尤其是看到有关罗美素够生活、没表演痕迹的评价,林晓杰才终于放心了:“我尽量把这个戏演得很淡、很生活。但是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是不是我没把她演出闪光点,有点过于生活了,太水了?幸运的是,现在的观众太厉害了,演员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和一点点微小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所有的担心都是无谓的,所谓‘过于生活’的表演,正是他们喜爱的。”
控制,比表演哭和笑更难
用一团悬在天花板上的红毛线,罗美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漫长的季节》里最令人心痛的场面之一,面对儿子的溺亡,她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张罗了豆腐饭,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人世。
这场戏的处理,林晓杰在和导演辛爽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当时辛爽和她分享了自己父亲离世时的感受,而她也随之联想到了参加弟弟追悼会时的心情。
“很多时候,突然遭遇巨大的痛苦,哭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而且我们希望找到更具震撼力的表现方法,是不是能把戏琢磨得更深一点,甚至是反着来的?表演哭或笑很容易,真正的控制反而特别艰难。”
正式拍摄的那天,林晓杰先拍的是罗美素看到儿子遗照的戏份,她早早地告诫自己,一定一滴眼泪也别掉。“我就在想怎么控制,包括导演那边说这些戏,我心里也是尽量不去看(那个场景),不去想(她儿子的死讯)。在我的理解里,从儿子失踪开始,罗美素的神志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等最后一场戏拍完,林晓杰感觉到了“真的上不来气儿”的痛苦。在略显狭小的拍摄空间里,她的心仿佛压了好几座山。她后来也想,或许这就是罗美素必然的选择了,“她当时的状态生不如死。儿子离去的时候,这个母亲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站在母亲的角度,林晓杰说自己能理解罗美素的心情,“对母亲来说,孩子永远是最重的。甚至可以说,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就是在为他们活着。”她也由衷地感慨导演在处理上的高明,比如他一开始就设计了这团红毛线,比如镜头最终用安静的状态书写这份悲伤。
直到现在追剧,林晓杰也经常跟着情节落泪,“我会忘了是自己在演戏,一起哭,一起笑,好像在看别人的戏。每一集我都会等到进度条全部播完,继续听演职人员表滚动时的音乐直到黑屏结束,导演太牛了”。
还有一些时候,看到网友评价“想妈妈了”,林晓杰也会特别感动:“大家看完能回去好好珍惜自己的父母,这对我来说特别有满足感。网友有时候冲我喊妈,有时候叫我奶奶、姥姥、大姨、姑姑,都是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我特别欣慰,希望大家能更懂得怎么珍惜、怎么爱自己的亲人。”
当然,也有观众认为,剧中王响二十多年执着于儿子王阳的死因,似乎对妻子罗美素少了几分关怀。
对此,林晓杰直言,按照她的理解,王响虽然鲜少表达,却把对妻子的爱藏在了细节里,“他媳妇也是因为儿子的事才离开的,所以他的耿耿于怀是可以理解的。他后来的台词里也说,‘支架这东西很结实,你妈在的时候支了好几个’。王响是爱妻子的,他应该能体会到妻子有多好,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我回来了,依然享受表演
《漫长的季节》走红后,很多网友开始“考古”林晓杰——从1980年代珠江电影厂的当家花旦之一,到在《别告诉她》等欧美电影中表现出彩的亚洲面孔,过去的这几十年,她在做什么?
如今回想起来,林晓杰笑说自己远赴重洋,始于一个“阴差阳错”。受到留学风潮的影响,她一度也动了心,冲动之下给当时的“留学中介”交了小几万块钱,想着出去见见世面也不错。
然而没过多久,她就有些后悔了。骑虎难下之时,林晓杰连签证表都乱七八糟填了一气,想着要是没通过,倒也皆大欢喜。
然而,一张命运般的签证,最终还是把林晓杰送到了澳大利亚。
于是,她开始了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的日子,她说自己的性格就是无论做什么希望做到最好,“别回头”。最初的日子,她每天上课4小时,白天晚上还要各找一份零工,晚上10点多钟下班的一段路也走得提心吊胆,时不时就要快走几步再小跑一阵,生怕有人尾随,只求能灵活点把人吓跑、甩掉?
林晓杰至今都记得在服装加工厂工作的日子,她学的第一门功课就是剪线头。平时,剪完一件衣服的线头只能赚10分钱,有一回,厂长临时赶工,开了3元澳币的时薪,她就连夜干了一通宵,“回到家我才感觉出腰酸背痛,之后一个星期都缓不过来”。
林晓杰的认真,也打动了雇主。后来厂长还开玩笑地提点她:“大明星!你过来,我们教你怎么做衣服。”从剪线头开始,她陆陆续续学完了各种服装加工的方法和流程,后来又把这份手艺带到了自己的服装生意里。
打工归打工,异国他乡的林晓杰没有忘记表演。在澳大利亚,她很快被澳洲电视台邀请出演了一部有关华人移民故事的电视剧并担任女主角,又在播出后拿到了澳大利亚国家级影视表演奖项最佳女主角的提名,掌声和欢呼声再次接踵而来。
“当时大家都捧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好戏会越来越多。”林晓杰笑说,后来她才逐渐意识到,想要等到一部好作品太难了。因为在1990年代的西方,以华人为主角的题材作品实在非常有限。
渐渐地,她更多地将重心挪到了生活、事业,还把家搬到了更小的沿海城市,“我想我也可以做母亲、做妻子,做自己喜欢的生意,如果没有更好的角色,我完全可以做点别的。”
幸运的是,林晓杰和表演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2014年,上海戏剧学院1980级的同学们在上海齐聚一堂,林晓杰也回国了。谈笑间,老师和同学们说起了彼此这些年的创作感悟,他们不断追问林晓杰:你怎么能改行呢?
“我觉得很内疚。想想在校时老师们在我们身上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我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了?我从小就喜欢演戏,梦想就是当演员,是不是太容易实现了,所以没有珍惜?”
站在准备退休的人生关口,林晓杰又一次决定出发。从那时候起,她开始主动给认识的朋友发消息,“我想演戏!随便给我什么角色,我就想告诉大家我回来了。”
这再回归,就又是十年。
林晓杰说,自己足够幸运,总是遇到好朋友、好伙伴、好角色,“像《漫长的季节》,我和导演、制片人第一次见面聊天就觉得大家对剧本、人物的理解很合拍,直觉大家能在一起打造出一部很好的作品”。
这种潇洒与乐观,也让现在的林晓杰对表演更加自在。在我们进行这次采访时,林晓杰正投身于另一部海外剧集的拍摄。她说自己既愿意挑战不同的角色,也能放松心态随遇而安,“有合适、喜欢的角色,我会认认真真地去演;如果没有,我就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一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