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28日,苏州博物馆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 “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授牌仪式,并将已有400余年历史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 进西浦校园,寓意苏州文脉的传承。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下图)表示:“苏州博物馆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积极响应贯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的理念,与西浦多年来长期开展各类讲座与志愿者活动。本次‘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设立,将馆校合作步上全新台阶。”

400年余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在拙政园为其好友王献臣手植一株紫藤;400余年后,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在85岁时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并在新馆嫁接了一棵文衡山先生手值藤。贝聿铭说,此举是为了要传承苏州的文脉,也是给苏博新馆赋予了灵魂。

文徵明手植紫藤在2020年作为苏州博物馆选送的3件文物之一登上《国家宝藏》节目。这株被赋予苏州文脉象征的‘活着’的文物启发了苏博文创研发部门开发出文藤种子等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与之相关的文人雅事和苏州文化也随之广为传播。

在活动中,苏州博物馆与西浦博物馆还发布了联名文创产品。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下图)强调:“一馆一校两厢携手,利用各自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大平台,推动江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深入继承、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据西浦博物馆馆长徐欣(下图)介绍,西浦将与苏博开展更为广泛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丰富合作内涵,在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展览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沟通、互助联盟,在共赢的基础上扩大双方的影响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杨佳能 寇博

校对 王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