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春光明媚。在泗洪县魏营镇王拐村,一岁多的小东方白鹳在经过10个多月的治疗和适应野外的训练后,具备了野外飞翔和觅食的能力,被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运送到这里放飞,这只美丽的精灵在挥动着翅膀,在天空中肆意翱翔,重返自由自在的蓝天。不远处供电铁塔上的鸟巢,就是它曾经的家,如今这里又新繁育了5只小东方白鹳。
(资料图片)
东方白鹳放飞现场
放飞现场,小白鹳有点“晕车”
从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泗洪县魏营镇王拐村,直线距离约15公里,车程约半个小时。
这只一岁多的小东方白鹳在乘车抵达现场后,就在笼子的门打开放飞时,鸟儿张了张嘴巴,吐出了一条小鱼。“它可能是晕车了!”工作人员介绍说,半个小时的车程让鸟儿有点不适应。
等待放飞的东方白鹳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东方白鹳幼鸟已长成体长1米、翼展2米的亚成鸟。在运送的铁笼打开之后,它并没有急着出来,在笼子内来回走动了一会,才走进青青的麦田。不时低头用长长的嘴巴在田间觅食起来。
不远处的有一座几十米高的铁塔,塔的最上方有一个鸟巢,这里就是这只小东方白鹳曾经的家,如今,鸟爸爸鸟妈妈又在这里繁育出了5只幼鸟。也许是一下子还不适应这里的环境,这只小东方白鹳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在麦田里慢慢“散步”起来,不时地扇动一下翅膀。
放飞后的东方白鹳在麦田里漫步
一个多小时后,现场观测的工作人员看到,小东方白鹳开始振翅飞翔了,翱翔在40多米的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治疗期间,鸟妈妈鸟爸爸几次前往探望
这只被放飞的小白鹳是在去年5月从铁塔上掉下来,被当地村民发现的。而小白鹳的爸爸和妈妈是第一对在泗洪县境内繁育的东方白鹳。
去年3月的一天,魏营镇王拐村村民偶然间发现的一处鸟窝搭建在了辖区内的一处铁塔上。经过专业人士的辨认,确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随后,镇村两级第一时间成立了巡鸟志愿者队伍,每天安排值守的志愿者到东方白鹳家附近进行巡查,查看它们的生活情况,保障东方白鹳一家的安全。
当初受伤的东方白鹳幼鸟
据王拐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曼莉介绍,去年5月10日傍晚,志愿者在巡查时发现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雏鸟,志愿者当即将小白鹳交到了镇上相关部门,经过镇村工作人员近15小时的悉心照顾,雏鸟第二天症状便有明显好转,并由县林业中心移交至湿地鸟类保护中心,进行进一步治疗和恢复。
“当时翅膀上有些瘀血,已经受了伤,不能飞翔。我们把它安排在保护区的鸟类救护中心进行救助,第一时间对它的翅膀进行消毒,并涂抹药膏进行治疗。这只小鹳喜欢吃新鲜的鲫鱼,我们安排专人进行喂养。”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李成之介绍说,为了进行放飞,湿地鸟类救助中心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对这只小白鹳一直进行适应野外的训练。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小白鹳在湿地治疗期间,鸟妈妈鸟爸爸竟然飞了约15公里,来到了保护区,看望自己的孩子。“因为东方白鹳是候鸟,这个季节都飞走了,我们观测到,只有这一对了。”李成之介绍说,当时这对鸟爸爸鸟妈妈在小白鹳所在的上空盘旋了一会,就到附近的水塘去觅食了。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好几次。
从“过客”到“留鸟”,折射出当地良好的生态
泗洪是东方白鹳的过境或越冬地之一。工作人员通过日常观测,记录到东方白鹳种群已连续9年来洪泽湖湿地迁徙越冬,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鸟儿提供栖息的场所,使得一些途经泗洪的候鸟由“过客”变为“留鸟”。
东方白鹳把巢筑在铁塔顶端
洪泽湖特别是泗洪区域,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每年近有50余万只的鸟类前来栖息,是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土和家园。
“去年以来,东方白鹳已经两年在洪泽湖地区进行育雏,说明洪泽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适应这种大型涉禽的栖息。之所以东方白鹳在洪泽湖保护区迁徙繁殖,还是和我们近年来进行的生态修复有关。”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明说,目前保护区联合地方政府完成退渔还湿面积28万余亩,并开展微地形营造和水生动植物生态群落修复,为迁徙的大型涉禽提供良好栖息地。
去年11月,“以生境连续性和鸟类丰富度为目标的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成为江苏首个且唯一入选COP14国际大会的经典案例。
东方白鹳连续两年在泗洪县魏营镇筑巢安家,繁殖育雏,也和当地政府重视保护生态密切相关。据魏营镇党委书记冯超介绍,近年来,该镇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建污水处理站4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m³,镇村生产生活污水达到“日产日清”目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生态河道改造工程,新增绿色生态河道15公里,接继实施红旗、先锋、勇敢等6座水库水资源保护工程,强化水库涵养水源,调节生态,灌溉农田的重要功能。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与改善,魏营镇境内鸟类数量逐年增多,“像东方白鹳一家觅食的温馨画面,就是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冯超说。
通讯员 付晓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