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椎管内长了一个3厘米大的肿瘤不仅让患者疼痛难忍,患者本身高龄且大体重也给手术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近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通过电生理监测和显微手术操作双重保驾护航,神经外科吴有志主任、吴维宁医师、顾仕擎医师三人团队成功完成一例5骶1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4月7日,患者吴奶奶(化姓)顺利康复出院。

险!八旬奶奶椎管内长了鹌鹑蛋大小肿瘤

吴奶奶今年已经80多岁,身高一米六左右的她有着180多斤的大体重。这几年,吴奶奶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腰腿痛得难受,经过检查竟意外发现她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交界处有一个3厘米大的肿瘤占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小椎管内被鹌鹑蛋大小的肿瘤堵住,神经被压得像一张纸片,难怪吴奶奶疼得受不了,这可急坏了一家人。更愁人的是,在南京多家医院就诊后,均被告知术后瘫痪、大小便失禁可能性高,手术风险大。但随着病情进展,吴奶奶的痛感也在加剧,深受折磨。

几经波折一直求医未果的吴奶奶和家人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吴奶奶的家人告诉记者,一开始是在骨科就诊,后来在骨科孙强主任的介绍下来到了神经外科寻求更好的帮助。

“这个位置的特点就是靠近肛门。”神经外科吴有志主任坦言,5骶1椎部位周围神经密布,在神经丛里面裹着。而神经都是比较娇嫩的,在分离肿瘤和神经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力度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术中的牵拉或者拖拽,造成神经损伤,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大小便属于失禁状况,甚至有时候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下肢的活动。与此同时,吴奶奶有着180多斤的“大体重”,腹部脂肪层厚达五六厘米,也容易造成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导致感染。

稳!电生理实时监测+显微操作为切除保驾护航

病情虽棘手,可吴奶奶痛苦的模样也让神经外科医生团队很揪心。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该如何保证吴奶奶的手术也能顺利呢?专家们果断想到了实施电生理监测和显微手术操作为吴奶奶保驾护航。

吴有志介绍,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术前,医生们为吴奶奶的下肢、肛门周围插上针状电极,连接机器后可以发出微弱的电流。术中,便可以实时观察到吴奶奶下肢运动、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尽可能减少了手术风险。

而保驾护航的另一“利器”就是显微手术操作。吴有志告诉记者,由于吴奶奶身形较胖、椎管很深大概有七八厘米,相当于在七八厘米深的饮料瓶里进行手术操作,空间很小。“在用显微镜放大六七倍以后,看得就比较清楚了。刚打开看不到肿瘤只能看到神经,通过电生理监测确认了这两边包裹的神经是肛周神经,我们就给它进行了保护,再对肿瘤采取分块切除,同时确保神经功能良好没有损伤。”专家表示,由于吴奶奶的肿瘤大约3厘米且存在粘连,显微镜下分块切除保证了肿瘤逐一切除干净。手术总时长仅两个多小时,术后不用放置引流管也不用钢板固定、脊柱骨咬除范围小创伤小,术后2天吴奶奶便可下地行走。

4月7日,已经恢复如常的吴奶奶终于可以出院了!从初入院时一家人抱着“与其受罪不如试一下”的想法,到两周后如今“真是找对人了,太感谢”的激动感慨,出院时吴奶奶连连向医务人员们比起大拇指。

专家介绍,目前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吴有志团队已经形成一整套针对脊柱椎管内肿瘤的熟练流程,此类手术已经在市一院常规开展,手术并发症目前为0。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