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月16日下午2点,扬子晚报联合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直播苏州 扬眼主播带您云游新时代的‘人间天堂’”2023直播系列活动走进了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扬子晚报通过新闻客户端“紫牛新闻”“扬眼直播”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共吸引32万余名网友关注点赞。
本次直播,活动主办方特地邀请到了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党委第一书记童乐作为直播嘉宾,与扬眼主播一起带领网友“云游”芦荡村,解锁这座红色美丽村庄的好水好景好文化。
春天的姹紫嫣红,总少不了一抹明媚的黄,成片的油菜花肆意泼洒田野,开得绚烂,开得热烈。记者看到,在芦荡村的芦荡学堂外,油菜花海与一旁的水塘相映成景,微风拂过金波阵阵,惊起了水塘里正在觅食的白鹭。童乐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块水塘已经投入了规划用地,计划将它打造成为一块亲子游乐区域,预计今年十月份完工,游客来了之后可以在这里体验摸鱼捉蟹。一条以“农”为基础、“文”为内核、“旅”为引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这里建设。
走进芦荡学堂内,“红色印记”处处可见,铜塑雕像将烽火岁月里的深厚军民鱼水深情还原呈现。“我们的芦荡学堂以红色文化为基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2022年下半年,芦荡学堂共接待了90余批次的游客。”童乐介绍说,在学堂内的活动中心,还可以体验用蟹壳制作手工作品,很受小朋友喜爱。芦荡学堂还有一处农产品对外展示窗口——芦荡集市,村内的四大特色农产品都在这里被展出。
作为《沙家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芦荡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把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新四军养伤处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养伤的后方医院,充分展现了沙家浜的军民鱼水情。”在芦荡村红色教育点——新四军养伤处,红色宣讲员正声情并茂地向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童乐介绍道,芦荡村以旧修旧地修复了新四军养伤处,并四处搜寻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旧农具、老物件打造景观小品和氛围装饰,体现芦荡村地域特色。
芦荡村里,一幢幢别墅式乡舍鳞次栉比,环境优美。村里环境清幽,耳畔传来芦苇叶的沙沙声,以及白鹭飞鸟的低鸣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路边整齐美观而“丰富”的菜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簇簇油菜花、一颗颗大白菜,一户一菜地,一地一块牌,菜园仿佛已是“公园”。近年来,芦荡村把农耕文化研学课程搬进了乡间,让城市居民也能在乡下“拥有”一块自己的菜地。“这块共享菜园名叫芦耕菜园,城里来的客人可以租一块地,种植果蔬,我们附近的村民会帮忙照料。菜园内还会开展农事研学项目,小朋友到这里来可以亲自翻土、播种、浇水、施肥,体验收获。” 童乐说。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沿河坐落着一座“阿庆茶馆”,四周绿树葱茏,店内的八仙桌、长条凳、青花瓷茶壶,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红色的革命年代。童乐说,这间茶馆除了每天早晨的早茶活动,还会举办“早茶门诊”,请水产专家来到茶馆内,给蟹农讲解科学养蟹的知识。如今,这间茶馆还是村民和村干部交流的场地,有问题现场提出、现场解决,提高了村干部处理矛盾的效率。
“现在每天上午到阿庆茶馆帮忙,下午招待游客,能在家门口就业我感到很满足。”芦荡村妇女小组组长徐玉珍在阿庆茶馆旁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天早晨,她早早地来到阿庆茶馆,给蟹农们备好茶水,再回到自己的农家乐忙活。徐玉珍告诉记者,她是芦荡村本地人,开农家乐之前,在镇里的服装厂工作了20多年。2020年回到芦荡村开起了这家“章基一号”农家乐。“今后我准备带动隔壁的几家人家一起,跟我一样农家乐开起来,让他们跟我一样做起来,我要带动全村人。” 徐玉珍说。
村子美、产业兴才能人气旺,农文旅融合发展能更好地富村强民,让发展红色旅游的果实实现人人共享。“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风景,给前来游玩的人提供一个小憩的地方,2021年底我就开始筹备建造这间民宿,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了运营。”在芦荡村,还有一家名为“有戏小栈”的主题民宿。民宿老板娘陈欣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芦荡村,非常诧异于新农村的变化,她在这里感受到了“治愈”,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里的风景。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民宿内的工作人员都十分年轻,通过询问得知,他们都是附近村子的年轻人,村子的文旅产业兴起,这也吸引了他们返乡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