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晕倒了!”4月13日,在早高峰的苏州地铁4号线上,一名中年男子王先生(化名)突然倒地,牙关紧闭,嘴角流血。听到有人呼喊,一名乘客在十秒内便冲过去为王先生进行心肺复苏。
巧合的是,这位现场施救的热心乘客——李雪是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的医保办主任,而被抢救的王先生也是瑞华医院的患者。当天,他们几乎同时从医院出发,同坐一班地铁,得知情况后,两人都不由得感叹道:“真是太巧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到十秒便冲到了倒地男子身旁 ,跪地为其做心肺复苏
当天上午九点多,地铁行驶到苏州火车站附近时,正坐在座位上睡觉的王先生(化名)突然倒地。隔壁车厢的李雪循声望去,不到十秒便跑到了男子身旁。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李雪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他当时牙关紧闭,口吐鲜血,手部痉挛,叫他也不答应,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呕吐物会呛到气管造成窒息,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见状不妙,李雪立刻跪在地上,把王先生的头偏向左侧,做了一组三十个心肺复苏。李雪说:“倒地的4到6分钟是最佳急救时间,因为怕呕吐物窒息,头部一直要固定在一侧。”
从监控视频中,记者看到,车上的乘客也积极参与施救,有的乘客帮忙固定王先生的头部,有的乘客在拨打120,有的乘客则自发组成人墙,为急救腾出空间。
事发后三分钟左右,恰好地铁停靠平泷路西站。大家合力将患者抬至站台,地铁工作人员用脉氧仪测量王先生的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李雪说:“那时候,他的意识还不是特别清醒,但生命体征平稳。”随后,王先生被就近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王先生被抬走后,李雪才回过神,她说:“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手上沾染了不少血迹。”
“我在地铁上睡着睡着就失去知觉了,什么都不知道,醒来就在医院了。” 王先生被送至附近的医院后,接受了抽血、CT等一系列检查。医生初步判断,王先生晕倒是低血压导致的。休息了片刻,王先生的交流和行动都恢复了正常。半小时之后,王先生的女儿赶到医院将他接回了家。
“我也是瑞华医院的!”
王先生倒地后,地铁工作人员翻找可以证明其身份信息的随身物品时,看到了一张病历单。病历单显示,就在事发前三天,王先生曾去瑞华医院手外科复诊。听到瑞华医院四个字时,李雪也脱口而出:“我也是瑞华医院的!”
原来,当天上午八点多,李雪从医院出发,去平泷路西站旁的市医保局办事。“我之前做过护士长,掌握一些急救技能,见乘客倒地,我没多想就跑过去了,这是作为医务人员的本能反应。”记者了解到,李雪并不是第一次救人,今年41岁的她从医已经20年,之前做过17年护士长,为患者进行过几十次突发疾病、癫痫急救。六年前,一个老人下公交时摔到了脑部,李雪立马拨打120并帮其固定头部。
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先生的女儿,她告诉记者,王先生今年58岁,是一名装修工人,因为手上受了伤,在其他医院做了一个肌腱手术,术后却一直感觉手不太舒服,就去瑞华医院检查。医生认为王先生是对缝合的线过敏,十多天前,便为王先生做手术,拆除了缝合线。之后每隔两到三天,王先生都会定期去瑞华医院手外科换药。 4月13日早上6点多,王先生从漕湖的家中出发去瑞华医院换药,八点多换完药后,他和往常一样,从文溪路乘地铁到龙道浜,不料突然倒地。
几乎同时从医院出发, 同时从文溪路站上地铁,同一时间、同一个方向、同一班地铁,车厢距离很近,一个是瑞华医院的医护人员,一个是瑞华医院的患者。“太巧了,如果再差个五分钟,我们都碰不到,真的很感谢医生。”王先生说,下次去医院换药时,打算想当面感谢李雪,并做面锦旗送给她。
通讯员 周明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於苏云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