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烟波浩渺,茫茫荡荡,素以“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著称于世。太湖拥有岛屿51座,大小迥异,千恣百态,绚丽绰约,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地处太湖中央的平台山,享有“太湖第一山”美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太湖备考·北昂山
平台山,位于“宜兴(今属无锡市)、吴县(今属苏州市吴中区)湖面交界处”(《太湖备考》)。原名北昂(山昂)山,或写作盎山,又名杜圻山,《震泽编》《具区志》称为杜圻洲,因山势平坦如台而俗称平台山。根据《太湖备考》等旧志记载,太湖中曾有座四昂(山昂)山,“甚小而不没”,人称“地肺”。东昂(山昂)在西华(今高新区镇湖街道)峧嘴外,旧名三洋洲,上面有庙有塔,明末沦没于太湖;庙里的禹王像漂到了冲山岛,居民发现后将像抬到郁使君庙里供奉祭祀。南昂(山昂)在洞庭西山销夏湾,本名众安洲,俗称瓦山。西昂(山昂)在洞庭西山,本名甪头洲;北昂(山昂)“即杜圻山,亦名杜圻洲,俗称平台山”。传说,昂(山昂)是太湖中的一种怪兽,有人说它像龙非龙,有人说像鼍龙、像鳌鱼。当年大禹太湖治水,最终征服的就是这种怪兽,因此每座小山上都有一座禹王庙。
《道光·苏州府志》“太湖四昂”
平台山,海拔高度仅5.6米,面积只有0.02平方公里(一说为42.7亩),距离漫山岛西14公里。无论太湖水位有多高,从来没有被淹没过。在四座昂(山昂)中,平台山最为奇特灵异。清《道光·苏州府志》“杂记”云:
“太湖中小山之名昂(山昂)者有四,其大不及百亩,高不逾二寻,当湖水大发时亦不浸没,古称地肺,故尝浮于水面也。其上皆有夏禹王庙。惟北昂(山昂)最称灵异,山形坦而方,俗呼平台山。”
其奇特灵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平台山外形特别。其“山形坦而方”,远看像浮在湖面上若隐若现的一头鳌鱼,又似一口倒置的铁锅。在禹王庙的左右两侧有天然形成的平冈,冈外又隆起二座小山阜。庙后低落三四尺,则是一片平田,而“田外复起平冈,回抱如墉垣,结构天成。”
其次
平台山质地特别。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而岛上有菜籽铁砂,“庙之右有铁色砂,粒如菜子(籽),亩许”,不能栽种任何的植物。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铸铁釜覆孽龙于此,铁气上腾”,剩下了铁色般的砂子。
第三
平台山有奇特的鹅卵石。岛上没有大块石头,在岛的四址则都有鹅卵石,光泽滋润,非常可爱,然而“人不敢取,取则行舟有风涛之患”,因此渔民们经常彼此互相告诫提醒千万别取。
第四
平台山的水流、风向特别。在小岛西边九里处,“有铁色砂起于洪波中者曰神砂,首屈曲如钩,广三丈许,蜿蜒水面,其长五里”,其“尾隨风摆漾”,因而出现“风北则南向,风南则北向”的奇特现象。距离神砂一里左右的地方,又有“暗砂一道,不透水面,风浪至此,捍激而返,回波喷礴,如白龙之戏水者”。暗砂长二里,前后形成“三曲”。神、暗“二砂尾皆遥指大雷山。”
第五
平台山有神奇的传说。据《岳渎经》记载,当年大禹治水,在平台山擒获湖中怪兽“无支祈”(或作无支祁、无支奇、巫支祁),传说这种水怪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大禹用大铁索锁住其头颈,拿金铃穿住其鼻子,将他迁徙到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亦平静地流入东海。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载,春秋时,范蠡曾经乘舟路过此岛,突然遇上大风,于是住宿岛上;风平浪静后,范蠡在岛上徜徉钓鱼,还曾刻字留念。
《吴门表隐》“太湖四昂”
《太湖备考》“平台山”
平台山位居太湖中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太湖渔船航行的方位坐标,是渔民捕捞作业的场所,也是渔船躲风避浪的地方。唐宋时官府即派兵守巡,《吴门补乘》中有宋元祐八年(1093),“北昂(山昂)山更置巡铺,逐季轮差兵级人船守巡”的记载。岛上平时不见人影,只有六桅渔船上的渔民每逢岁时上岛到禹王庙里祭献,“以祈神贶”(《道光·苏州府志》)。《太湖备考》记载,平台山是座没人居住的小岛,清乾隆年间有个叫吴绍文的冲山人来到岛上,“为禹王庙祝”——管理香火的人。按谁最先到达归属于谁的公认规则,平台山亦因此成为归属于冲山的一部分。此后,吴绍文及其后人常往返于冲山、平台山。
《同治·苏州府志》平台山”
清光绪七年(1881)上海《申报》报道:为保护渔民安全,太湖救生局筹资在平台山修筑了一避风港,当年五月十五日开工,在避风港四面栽种垂杨作为标识,竣工后“遇风,船只可避港內,以免不则,从此奔涛声骇浪中有杨枝接引彼岸可归,诚莫大之功也”(1881年6月21 日《申报》第2 版)。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苏州府吴县正堂在平台山勒石立碑,“严禁盘剥太湖渔民”。1951年9月,吴县人民政府为由冲山而来的吴、李(吴氏继嗣)两家颁发了平台山《土地证》,证上清楚写明两户人家所属的每段土地、房屋坐落以及地名、面积与四至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吴县县委书记的管正曾率领相关人员到岛上植树纪念。1997年经省勘界确认,平台山归属光福镇冲山村。2012年10月,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立“平台山”界碑,并镌刻《平台山碑记》。
平台山碑
《太湖备考》·夏禹庙
平台山上的禹王庙,俗称平台山庙,是祭祀夏朝大禹的场所,也是太湖渔民的精神家园。清乾隆时,禹王庙规模有“三楹两庑”(《太湖备考》),大殿匾额有“功髙底定”四个大字,殿两侧由洞庭西山人陈纶撰写的楹联:
忘其身忘其家,辛壬癸甲阅四日而出,
惟荒度土,功遂贻万世平成之治;
注之海注之江,疏沦決排历八年于外,
能奋庸帝,载乃受一心人道之传。
楹联赞颂了大禹舍身忘家、全心全意为民治理水害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太湖渔民以及太湖地区百姓永远铭记大禹恩德之情。
太湖渔民将大禹视为自己的保护神,尊为“禹王”;祭祀大禹的禹王庙是渔民心中圣地,因此虽然地处偏僻,而香火特别兴盛。每年都要举行庙会,并有正月“上昂(山昂)”,清明“祭禹”和冬季“献鱼头”三期。参加庙会的除太湖渔民外,还有苏南、浙北、上海部分地区的渔民。平日冷冷清清的孤岛,一时间千船云集,赶会和做买卖者可达数千人之多,人山人海,喧声不绝。这样的热闹持续半个月之久,实属罕见。
清咸丰年间,平台山禹王庙毁于兵燹,同治间重新修复。据老渔民回忆,旧时岛上有十几米高、三四个人合抱的古柏、杨树等大树,还有银杏、枇杷、桃子等果树。1942年为阻止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活动,日伪军冲到平台山,烧毁了庙,砍光了树。抗战胜利后,庙宇修复,1947年8月12日《申报》报道:禹王庙坐北朝南,庙里有塑像,并有“天下第一山”和“天上人间”两额。当时庙中无看守人,庙內庙外杂草丛生。上世纪60年代,禹王庙破损坍塌。1994年,渔民在旧址上重建,并重新恢复庙会。平台山庙会保留了太湖及周边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信仰特色文化。2013年,平台山庙会被列入吴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台山地理环境特殊,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瑰宝”,值得倍加珍惜和保护。如今,平台山生态恢复良好,植被丰茂,树木葱茏,芦苇青青,满目苍翠,犹如一艘停泊在浩瀚海洋上的“绿舟”,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迷人。稿源:光福发布 文字来源:李嘉球 图片来源:李嘉球、朱贤平、梁龙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