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扬子晚报“乡音乡情馆”启发,用多语种和方言推介江苏,昆山一高中学生自发自制短片贺江苏发展大会

方言介绍常熟、俄语介绍苏州、日语介绍无锡……近日,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的一条自制短片吸引了不少人关注。短片中,来自江苏各地的学生们化身“家乡推荐官”,纷纷用中英日俄德等多语种以及江苏各地方言,推介自己的家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采访得知,多语种教学是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的最大的办学特色之一,旨在为学生搭建“立交桥”式的升学通道。此次自制短片更是受到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上线的“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VR乡音乡情馆”的启发。“在‘乡音乡情馆’中,大家用方言推介自己的家乡,我们感觉很有特色,便想到了用平时学习的多语种来推介家乡。”对此,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校长季成伟表示:“这次学生自发自制多语种推介家乡短片,来迎接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完全契合了我们开办多语种教学的初衷,即:通过其他语种了解了世界文化,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这一创新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学校课程建设的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

受扬子晚报“VR乡音乡情馆”启发,拍摄、剪辑用了近一周时间

“江苏发展大会期间,我们看到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上线的‘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VR乡音乡情馆’,受到启发,于是,便想到用乡音介绍家乡。正好,我们又是多语种社团的一员,就想着融进更多种语言,让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德语学生熊文珺告诉记者,平日里自己一直参加多语种社团活动,经常和同学用外语交流,正好趁着这个契机介绍家乡,锻炼下口语能力。

“它以独特的水路和风景如画的古典园林闻名于世,被称作‘东方威尼斯’(俄)。”“我家乡的特色美食有固城湖螃蟹(日)……”在“乡音祝家乡”短片中,来自江苏省内各市的十三位学生,分别用中英日俄德等多语种以及各地方言,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他们有的是在校门口和多媒体教室内,有的是在校园的树荫下,娓娓而谈家乡的悠久历史、美食美景和现代发展。记者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推介时,还特地利用多媒体屏幕作为背景,屏幕上播放自己摄制的城市专题片。

“我们有8名学习德语的学生,‘组团’参加到了此次活动中去,这让我很惊喜!”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德语教师刘夏告诉记者,在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来请教发音和准确翻译等问题,“他们请教的过程,就是趣味学习的过程。此外,我还为部分学生推荐了拍摄场地。”刘夏说。

“花高电视台”社团学生朱埕鹤负责该视频的剪辑工作。他说:“这个从拍摄到后期剪辑,我们前前后后花了大约一周时间。参演的同学先分别想好推介内容,然后进行录制。汇总收集后,我再进行剪辑拼接,还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乐。”他表示,还会对短片进行打磨和修改,争取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参与视频演出的学生王静雅,在视频中用淮安方言介绍了家乡,她表示:“通过方言,我感觉真正地走进了家乡的文化!”“花高电视台”社团学生叶林希告诉记者:“我们共同介绍了江苏这一美丽的大省,也希望能给远离家乡的同学带去温暖。”

“这个视频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从学生们的推介内容和剪辑思路,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校长季成伟说。

多语种课程+社团,助力学生们全方位、综合性发展

“这次多语种短片的拍摄,其实也是对我们多语种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外语教研组组长董文静表示。

据了解,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建校就开设了多语种课程,并且,建校第一年就获批苏州市“基于文化自信的多语种协同育人”课程基地。

谈及开设多语种课程的原因,季成伟表示,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是所年轻的学校,中考招进来的学生大多居于昆山市中游水平,“我们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有16%的学生英语学科较为薄弱。”

因此,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便开设了多语种课程。季成伟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英语、日语、俄语和德语四门外国语课,还设立了多语种社团。多语种社团为学生带来了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助力学生们全方位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语种老师们都绞尽脑汁、亮出“绝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语教师刘夏通过比对英语、德语单词在拼写和发音上的相通之处,来启发学生;俄语教师刘效柏则是通过俄罗斯歌曲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日语教师周宵的“趣味教学小妙招”则是让学生参加配音和角色扮演。

季成伟认为:“多语种课程的展开和社团的设立,不仅为不同学情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样、更适合的学习和生涯发展道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实习生 翁嘉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於苏云

校对 王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