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法院32年,承办案件4000余件,没有收到过一件信访举报。今年2月份,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三仓人民法庭庭长徐刘根获评“江苏最美法官”,面对这一殊荣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名基层工作者中的一员。8月1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东台市人民法院见到徐刘根与他的同事们。徐刘根向记者介绍,自己最在意的还是案件当事人的满意度,“所有工作到底做得好不好,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否做到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心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徐刘根与同事们讲法庭带到田间地头

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和整洁的制服是徐刘根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他爱人说,三十多岁时徐刘根的头发就开始泛白,这并非是家族遗传,而是“用脑过度”的体现。“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满脑子里天天都想着工作。”1968年徐刘根出生在东台方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1年从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的乡镇法院工作,一直坚守到现在。

徐刘根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

“工作32年来,经过我手的案子没有上万件,也有七八千件,我从来没拿过当事人的一根烟,一瓶酒。”徐刘根告诉记者,他向来按规矩做事,从而拒绝过很多人,但他却一样能与很多人相处得很好,对他有意见的人很少。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总方向便是:扬正气,促和谐。

徐刘根与农民交流

“我们处理每一个案件都要传递善意。我常问当事人最近有没有流过泪,会流泪证明他内心还有善良,我自己多次在聊案子中流过泪。”2011年,徐刘根处理过一个劳务纠纷,当事人在工作期间被装满粮食的袋子砸成瘫痪,单位积极的承担了医药费。但在赔偿问题上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徐刘根介入调解后发现,负责的单位经济也很困难,调解当天单位拿了20万元来,其他拿不出更多。经过徐刘根的调解,单位又多凑出了几千元。“我把钱送到当事人家的时候,我没忍住流泪,一是心疼他们的家境,一是对自己尽了最大努力也没争取到更多赔偿而内疚。”送完赔偿款,徐刘根沉重地一步步退出当事人家门,从此,每逢过节或有空时,他都会主动去这位当事人家中看望,为他们带去一些生活上的帮助。

在去年的一起案件中,徐刘根接触到的当事人是一个送孙女上学的老爷爷。因为在骑电动车送孙女的路上意外撞到人,老人家当时拿出4万块钱积极处理,结果后来在赔偿纠纷时,老人被查出癌症,无法前往法院开庭。徐刘根为此特地准备去当事人家里开庭,但考虑到不能吓到孩子,他们买了许多零食去装作走亲戚的模样把庭开了。事后当事双方都将矛盾化解,为徐刘根的用心办案竖起大拇指。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为了结案而结案,要看是否真的关心和帮助到了当事人,你关心他们,他们也是能感觉到的。”徐刘根向记者介绍,他还有一个办案优势,便是对农民兄弟的情况很清楚,对农村和基层的认知积累,有助于他更好地开展工作。

徐刘根穿梭在田间地头

一条板凳拦住说情人

徐刘根的爱人吴永辉是一名乡镇中学老师,两人经人介绍相识恋爱结婚。结婚前,吴永辉看徐刘根就像一个“小太阳”,随时都有着无尽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结婚后,徐刘根也一直抢着干家里的重活累活,不与别人比较吃穿住用。但丈夫唯独有一个特点,曾让吴永辉多次陷入难堪。

“记得我们刚结婚没多久,有人来为案子说情,他的做法跟平常人完全不一样。他用一条凳子放在门口,不让人进门,不给人喝水,他就坐在门口堵住。”吴永辉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徐刘根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让想送礼想说情的人都被邻居看到,这样他们就不送了礼说不了情。

“哪怕是我的同事领导、亲戚朋友来说情,也是一样的待遇,让我当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大家都知道他的这个习惯后,我们家就再没人来说过情。”吴永辉记得,曾经撮合两人认识的介绍人一次前来说情,徐刘根正在院子里剁猪草,不让对方说情对方却偏要说,“他当时就很来火,把刀狠狠剁在木板上,后来这个介绍人就没再跟我们有过来往。”

吴永辉对徐刘根有着很多抱怨:每天下班特别晚,每天吃饭都等很晚,放假前一天也不可能早回家,孩子刚工作要政审他也不请假配合……但她依然深爱着这个有责任感,一身正气的丈夫。“现在的他像个‘老黄牛’,对工作和生活都勤勤恳恳,不比吃,不比穿,只比工作。不会嫌贫爱富,更不会瞧不起别人。”谈起丈夫的优点,吴永辉也是滔滔不绝。在吴永辉眼里,徐刘根没有“最美法官”“劳动模范”的名头,而是一个踏踏实实,既对工作负责,也对家庭负责的好男人。

徐刘根穿梭在田间地头

一身正气感染身边人

徐刘根每天早晨6点起床,吃过早餐看一会新闻或书,便要从村里的家中骑车去20公里外的单位。他8点左右到法院时,大多数同志还在路上。“上班后就没有闲暇时间,各类调解和判决我都会参与。等到晚上回到家里,我和母亲、爱人一起会坐着看看电视。周末就会在家里的农田干干活,听听广播。”在徐刘根的介绍中,他每天都过得平淡简单,但在同事眼中,他却是一个少有的“牛人”。

与徐刘根共事二十五年的朱长青告诉记者:“他常说让大家把觉得困难弄不清楚的案件交给他处理。我们很多想半天都想不清楚该怎么办的案子,他却能从法律条文设立的初衷出发,很快弄清楚原委给当事人做工作,最终通过协调来彻底解决矛盾。”让朱长青一直记得的是,徐刘根有着很强的公正意识。从法庭上让原告和被告要有同样时长的发言机会,再细到调解时该如何与当事人双方保持一样的距离,徐刘根不仅自己做到不偏不倚,还会监督同事也要做到。

“他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将大半的人生都投入在了基层。基层面对的人员复杂,条件艰苦,要做好一些工作不容易。但徐庭长却像个赤脚医生一样,什么‘病’都能看。”三仓镇人大主任朱福荣对徐刘根的评价很高,认识多年来,他看到徐刘根很好处理调解了老百姓的纠纷,毫无怨言的配合镇里工作落实,取得了高达70%的调解成功率。

徐刘根的领导赵建东评价道,“他是一个司法公信力的建设者,有着很高的个人品质和魅力。同时他也是司法功能的实践者,田间地头都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我跟他开玩笑说他就是一个移动的法庭,常为不方便的当事人上门服务。”

采访的最后,徐刘根还特地跟记者说道,“我其实就只是基层工作者中普普同通的一员,但我希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认为每个人只要做对的事,都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推动作用。”记者注意到,与徐刘根接触过的大多数人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虽然他自我评价平淡简单,但却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忧,用自己的正义与热情守卫了法律天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徐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