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纵横,高架联通,时速350公里的沪宁沿江高铁迅驰而来,常熟正式融入沪宁一小时“高铁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圈”。

立足“新起点”,展示“新作为”,山湖同城的自然禀赋,领先的经济实力,让常熟在“新高铁”时代中焕发新境,勾勒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常熟站


(相关资料图)

筑优人才“心归谷”,构建留才新格局

一小时“高铁圈”为产业发展、人员流动带来新动能,也让常熟苏创湾·人才归谷“近在咫尺”。

筑好“引凤巢”,风劲好扬帆。面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常熟倾心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一批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迅速崛起,为沿江企业、人才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近日,常春藤国际人才港项目主体工程实现全面封顶。作为常熟市苏创湾·人才归谷北翼核心载体,常春藤国际人才港位于常熟数字科技新城核心区,分区规划生产研发区、办公区及人才公寓,区域配套IDC数据中心,构筑“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功能闭环,以“高铁+飞地”贯通对外联系渠道,打造人才创业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驱动引擎、数字产业集聚平台。

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常熟聚焦人才最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养老等领域,进一步加快跟进配套措施,切实让人才感受到人才港的温度。

常春藤国际人才港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个项目已完成意向签约,四个意向项目正在洽谈中,计划于2024年8月项目竣工,10月实现交付!我们人才港为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沿江产业、人才的入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文旅搭上高铁“快车”,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热烈欢迎各位旅客来到‘江南福地’——常熟,体验一个与大闸蟹和山水亲密接触的惬意假期!”一小时穿越多城,常熟正式融入一小时“旅游圈”,也让“常来常熟”这句话延伸为“说来常熟,就来常熟”。

近年来,常熟紧扣“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城市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旅游获得感、幸福感。交旅融合再提速,常熟正积极探索“文旅+高铁”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实现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常熟市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大大提升了常熟文化、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拉近了红色沙家浜、绿色虞山尚湖与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常熟文旅配套建设、品牌传播创造了更多便利。

目前,围绕度假化转型,常熟景区旅游设施和景观提档升级已全面实现,并重点打造多层次住宿体系。古城历史底蕴的马宅•公望酒店、虞溪庭院酒店,江南水乡特色的花间府·烟波里酒店,虞山尚湖、沙家浜、南湖等景区的帐篷营地,将共同演绎“文脉有承,山水有戏,街巷有情,乡野有趣,福地有缘”的城市图景。

从半天到一个小时,校企交流合作进一步畅通

“1997年,我来常熟上学,那时候只有一种交通方式,就是坐大巴车,单程就需要半天。”祖籍南京的朱晓敏是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也是一位新常熟人。由于父母在南京老家,朱晓敏每年都要多次在南京与常熟之间往返。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从常熟到南京,我都是自己开车走高速,大概要花3小时,成本高不说,人还累。现如今,沪宁沿江高铁开通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我便可以回到老家。”

“交通的便捷,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拓宽眼界,增长见识,还能够促进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朱晓敏告诉记者,学院与南京的一些语言服务企业有共建合作,共通搭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都会有不少学生前往南京实习。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学生们可以利用高铁快速到达其他城市,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实地考察等活动。

“我对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期待已久!去年就和爸妈说过,等到开通后要带他们坐高铁来常熟,好好玩上几天,终于要实现了!” 朱晓敏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盛媛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