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横泾小镇古戏台,循环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片段,吸引游客游兴,也将时光牵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相关资料图)
我辈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是看着、哼着《沙家浜》长大的,观看京剧《沙家浜》不下20多次。前不久,和同学结伴来红色故事发生地常熟市横泾乡观瞻,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沙家浜》的剧情,大家都晓得,故事梗概,耳熟能详。今日重温,亦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致敬抗战英雄。
80多年前,36名新四军伤病员藏身芦苇荡,在当地百姓掩护下,与日伪军斗争周旋,斗智斗勇,留下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在这芦荡深处燃起的火种,最终积蓄起强大的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沙家浜》演绎的那个硝烟岁月,仍在赓续鱼水情深的赞歌。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沙家浜风景区入口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重游战地时的题词。
1939年5月,由叶飞担任团长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穿过苏中大地来到常熟,集结在阳澄湖水网地区,以芦苇荡为掩护,开展游击战争。当年9月,“江抗”西撤,准备向苏北发展时,在阳澄湖畔留下了一所后方医院和36名行动不便的伤病员。他们在沙家浜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军巧妙周旋。这便是《沙家浜》故事发生的背景。
当时,后方医院没有固定的地址,日伪军一来,群众和医护人员就得带着伤病员一起转移,农家的厨房、牛棚、猪圈、堆柴草的小屋,以及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伤病员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医疗床;蚊帐一挂,就成手术房。每逢敌人扫荡,群众和医护人员就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密密的芦苇荡中。等敌人走了,再将伤病员接回村子。
就这样,那片茫茫沉沉的芦苇荡,不仅是天然的庇护所,也是伏击日寇的好战场。动人故事在莽莽苍苍的芦苇荡中不断上演,阳澄湖畔成了抗日战争中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这片芦苇荡养伤的战士,把这段难忘的经历记述了下来。还有一位叫崔左夫的新华社记者,专程来到这里,实地采访几个月,采写了长篇通讯《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社会反响强烈。
1960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一经演出,引起轰动。几年后,北京京剧团将《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并定名《沙家浜》,在全国公演,广为传唱。从此,唱遍神州大地,历久不衰。剧中阿庆嫂、郭建光、胡司令、刁德一等活灵活现的角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也让沙家浜名满天下。
其实,常熟本无沙家浜这一地名,今日的沙家浜,当年叫横泾乡。1992年,撤乡建镇时,决策层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就选择当年作为抗日后方医院的横泾乡改名为沙家浜镇。之后,又规划建起沙家浜湿地风景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还原后方医院、春来茶馆等历史场景,吸纳了江南小镇精华,重现20世纪三、四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来横泾老街住过几天,他在《沙家浜记》感慨:“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当晚,我们也住在横泾老街一家客栈,体验了一把沉浸式戏剧《暗战·沙家浜》,互动式观剧,带领游客穿越抗战时期腥风血雨的沙家浜,对《沙家浜》抒写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有了更深领悟。
客栈离新建的“春来茶馆”很近,门前阿庆嫂、胡司令和刁德一的雕塑,定格了《智斗》场景和结局!茶馆内八仙桌,摆出十六方新生活的生意经:“和气透茶壶,人走茶不凉;方音听满座,客至心常热。”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第二天,我们租了两条摇橹船驶进了芦苇荡深处,两边青翠的芦苇随风摇曳,湖风抚摸芦苇的声音,惊动水鸟贴水飞奔,一派生机勃勃。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郭建光唱本里的景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水乡风光跃然眼帘,荡漾着新时代的平和安宁和生活的美好温馨。(汤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