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修车工老张,73岁,来宁27年
锉刀、胶水、扳手……在别人看来,这些工具被放在一个老式不锈钢饭盒里略显突兀,但对老张来说,饭盒是收纳这些修车工具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都是他“吃饭的家伙事儿”。
(资料图片)
老张的修车工具
双手上黑色油印已经洗不大干净
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汉中门大街与云锦路交叉口边,有一个修车小摊位,它由两个推车构成,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两个推车的中间。这个午后,风暖暖的,老人舒服地跷着脚,安静悠闲。
摊主老张今年73岁。因为修车,他那双手上黑色油印已经洗不大干净,但也因为修车,如今仍然耳聪目明,找车胎漏气孔、缝补拉链依旧不在话下。他说,自己1996年就来这里做修车生意,当时才四十多岁,对面的小区才刚刚盖好,人气也不如现在兴旺。如今这一片住宅小区建了一个又一个,街道上人来人往,在这片街道,仿佛可以“嗅”得到全南京城的烟火气息。老张每天坚持“上班”,一般早上8点来修车摊,晚上6点收摊儿回家。在这27年里,他静心钻研手艺、用心经营生意,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城市共同前行,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历程。
老张一边说着,一边展示他的工具箱——大多是自制的,有的是饼干盒,有的是牛奶罐,甚至还有厚实的麻布米袋。“这儿有钉子、鞋掌子、胶水……”老张一件件介绍他的修鞋工具,演示如何区分不同的胶水——哪个是补鞋用的,哪个是补胎用的;在摊位的角落里甚至还有一台拉帮机——用来缝合鞋面和鞋底。他不仅修车,还顺带修鞋、配钥匙,但来找他修自行车的人最多。
老张在修电脑包
这个下午,对老张来说略显轻松,他只接到一个给电脑包换拉链头的活儿。“这个不太好换,有些麻烦,包身得剪开了,”戴上老花镜,仔细观察了包上的走线后,他拿起剪刀,出手利落,“咔嚓”一下就把包带上的缝合线剪开了。三下五除二,拉链头换好了。他又顺手拿出缝合鞋底的拉帮机。拉帮机上生满了铁锈,看来已经不常用,但老摊主仍然很宝贝它,在不用的时候会套上塑料袋防尘。老张说自己就像这个生锈的旧机器,虽然老,但顶用。他将包带和包身仔细贴合后放在机器上,很快包就缝合好了,走线工整漂亮。一般的缝衣店不会揽这个“硬”活儿,因为普通的缝纫机根本缝不动这种粗硬的布料,得手工缝合。
“修车能被不少人记得,觉得挺值”
记者采访时,老张总是笑呵呵,他说,自己有时一天能赚几十块,一个月下来也有两千块钱。一个物件一个物件修来的钱,虽不多,但过得踏实幸福。
老张不是本地人,以前靠种地为生,但光靠务农不足以应付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开支。于是在40多岁的时候,他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从农村老家来到南京谋求生计,在这里做起了修车生意。“那时候南京骑自行车人多,修自行车的少,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赚五千块钱,”回想起刚来的时候,老摊主的脸上透着明显的骄傲,语气里也多了几分坚定。
老张在修车
二十多年过去,南京城一点也没了老张刚来时的样子,商场建得越来越大,居民楼也越盖越高,马路越来越宽,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起来,街上的小汽车越来越多。“赚得少点也不要紧,”老张说,老伴儿几年前去世了,儿女都已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儿一家还搬去了别的城市生活,现在再也不用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能维持基本开销就成。”老摊主说,自己年纪大了,能把每一个交到自己手里的小物件修好就非常满足。老张说,现在只有老年人还骑自行车,来找他修车的也大多是以前的老主顾。“都是一些住在附近的老头老太太,推个自行车去买菜,车坏了就顺便来找我修修。”就这样坚守了近30年,南京已有不少人认识他,有时他出门去别的地方,还会有人主动与他打招呼,那些都是以前住在这里的居民,后来搬去了不同的地方。说到这里,老张有些感动,“自己没什么大本事,能给大家修修车、做点小事情,能被不少人记得,觉得挺值。”
记者手记:
27年的沉淀:积极、感恩
27年,老张的生意从无到有、从红火到平静,老张自己的心境也得到了沉淀。面对岁月流转和变迁,都表现出积极的心态,怀揣一颗热情的心,为身边人做一些平凡小事。将一件简单的事长久坚持下来,正如他说的,被人记得挺值的。年轻时修车,现在修身养性,平淡而又有记得的日子就是一种幸福。
实习生 孙文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凤 李舒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