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听见的是什么鸟鸣,大象的“粑粑”长啥样,“昆虫旅馆”到底是什么……想要解密上述问题,看一场展览就够了。3月11日上午,第45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一场别致有趣的《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在南京市金陵图书馆揭幕。该展览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华泰证券、金陵图书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共同主办,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特别支持,“劲草嘉年华”策划、与“一个长江”以及“我的自然百宝箱”共同呈现。

听声辨鸟+VR体验

沉浸式感受自然


(资料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本次展览分为“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与巡护员”、“西南:亚洲象与预报员”以及“三江源:雪豹与监测员”五个板块。展览选取典型生态系统与城市日常环境代表性物种,以“生境-动物-人”为线索,带领观众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图景,开启巡游之旅,绵延至长江流域,并延展至全国不同生境地域、保护物种背后的故事、公众参与途径与成果。

展区入口处的鸟类多媒体墙是本次展览的“流量王”,现场多位观众拿起耳机仔细倾听辨别不同鸟类的叫声,比如白胸苦恶鸟的叫声是“苦恶苦恶”,每天早上叫醒城市居民的鸟类可能是白头鹎,久居城市中心的棕背伯劳甚至会学习电动车的滴滴声。这些人们习以为常或者并不在意的自然界之声,被志愿者们观察并收集,也成为了记录地球生态的“录音笔”。

该展区的志愿者是一位年轻女士,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恰好是一个观鸟爱好者,“我有空就会去公园带上望远镜蹲点,离这不远的奥体也是个非常好的观鸟地。每当认识了新的鸟,或者了解到鸟的生活习惯,都会让人非常有成就感。比如去年夏天通过观察我才知道,原来有的鸟天热时也会张嘴散热,这就是我通过观鸟get到的新知识。”

“我看到了!有好多树!”一位戴着VR头盔的小朋友惊叹道。在展览的VR体验区,小朋友和大朋友们排队戴上VR头盔,跟着巡护员体验巡护森林的一天,第一视角还原巡护场景。附近的展板上描述了野象预报员、江豚志愿观察员等独特的工作经历,通过鲜活的巡护员代表性人物故事分享,讲述城市生态和荒野生境,让观众得以全面了解保护项目背后的付出,体会人与生态的深层关系。

真人大富翁+护照打卡

环保知识蹭蹭蹭猛增

成立社区监测队/巡护队,前进2格;工程建设缺少动物通行廊道,影响大象迁徙路线,后退3格;建设渔民驿站,前进3格……展览中间的大型正方形区域,是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真人大富翁”游戏。骰子掷到有益环境的行为则前进几格,掷到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要后退,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边玩着趣味游戏,一边学习环保知识。

在通关手册任务卡上集章,也是现场一项颇受欢迎的环节。在展览入口领取任务卡,到上海、南京、长江、三江源、西南五个展区进行答题互动,答对后就能获得相应的动物盖章。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展板上,比如通过阅读关于雪豹习性的介绍,回答“我们可能在哪里拍到雪豹”等问题,即可收获一枚黑色的雪豹印章,还能顺便学习动物知识。

另外,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展览现场设置了生物多样性阅读角和实物展品。华泰证券支持出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精选700多种野生动植物,每个条目用约250字简明扼要地介绍物种的外形特征、生境类型、种群数量等等,并搭配1-3张图片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参考。实物展品区还放置了一盒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蜂蜜,它产自大熊猫第一县——四川平武,2018年以来,“一个长江”长期支持当地助农项目,许多“一个长江”志愿者前往该地,与养蜂人一起巡护蜂场、参与文创设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