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风/文
(资料图片)
本文原刊于公众号“时尚城市研究院”。
古代有关清明节的诗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唐人杜牧那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读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牧童给杜牧指的那个杏花村究竟在什么地方?
安徽、山西争夺杏花村
我们现在能看到,《江南通志》等书明确说,杏花村位于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对酒有研究的朋友可能不同意,说杏花村酒是汾酒,那杏花村应该在山西。没错,的确有人主张汾州(今汾阳市)的才是真杏花村。此外,在江苏、湖北、山东等省也都有号称杜牧去过的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位于“城西里许”,村中原有“黄公酒垆”,并留下一口酿酒用的古井。杜牧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起,做了两年池州刺史。在这期间,他寄情山水、以文会友,留下不少诗篇。池州城外当年要是真有个产名酒的杏花村,杜牧去过也不稀奇。问题是,此杏花村不见于唐宋文人著作,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在各种地方志上,很可能是《清明》一诗脍炙人口后才附会给池州的。
池州杏花村
汾州早在南北朝时就产一种名为“汾清”的酒,到唐朝又有“乾和”酒,有着较长的酿酒史。杜牧清明节路过汾州,在牧童指引下到杏花村喝上一碗好酒,写下一首好诗,不失一段佳话。可惜的是,杜牧究竟去没去过山西,同样是一桩悬案。史学名家缪钺写作《杜牧年谱》时,逐年梳理了杜牧一生行止,认为他连山西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汾州了。著名唐史学者杜文玉则依据《并州道中》《边上闻胡笳三首》等诗判断,杜牧曾到山西附近长城考察,一来一往,至少两次途经汾州。
第三种较常见的说法是,杏花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丰县。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写过一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这里提到的朱陈村、杏花村同为一地,可以确认是在徐州丰县。再结合杜牧生平,他几次途经宋州(今河南商丘),完全有可能到过丰县。可惜那里早已经没有了杏花村,《丰县志》说“杏花村,今叫张杏行,在华山镇境内”,且缺乏酿酒传统。
江苏省还有一处杏花村在今南京市建邺区,不过清人即否定了这里与杜牧的关联,金鳌《金陵特征录》说,“杏花村,明嘉靖间以杏花名,与杜牧诗无涉”。湖北省的杏花村在麻城市,有人认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办公地点在今黄冈市黄州区,与麻城相距不远,可能去过那里的杏花村。
过去见于记载和现今存在的杏花村,加在一起有数十处,综合历史依据、现实情况,最具竞争力的当属池州杏花村和汾州杏花村。1984年,贵池县政府意识到这一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要求“制定整建杏花村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要“尽快地把‘黄公广润玉泉’井碑、杏花村六角亭、《清明》诗碑、杜公祠、杏花酒肆坊等建筑物整建恢复起来”。如今池州杏花村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但是在山西,尤其汾酒生产者看来,杜牧《清明》吟的是汾酒,那杏花村只能在汾州。《杏花村里酒如泉:山西汾酒史话》《汾酒源流》等书,都竭力论证杜牧在汾州杏花村写下了《清明》。他们认为,“只有产名酒的杏花村才能把灵魂赋予这首诗,只有山西杏花村千年的酿酒习俗、闻名的美酒佳酿,才当得起是牧童遥指、诗人销魂的美妙去处。”汾酒文化旅游景区也被评为国家AAAA级。
汾酒文化旅游景区
2001年,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向国家申请“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注册,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57年就注册了“杏花村”商标,得知此事后极为不满,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异议。于是,两家公司分别代表贵池县、汾阳市,开启了对“杏花村”的争夺。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最终裁定,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保有在白酒领域对“杏花村”品牌的使用,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则获准在旅游方面使用“杏花村”品牌。
杜牧没去过杏花村
以上无论在学术、法律,还是旅游层面论证杏花村位置,都是以杜牧行止为依据。但要是杜牧压根儿没写过什么《清明》呢?过年期间,因为电影《满江红》,朋友圈内外都在研究岳飞这首词的真伪。现在到了清明,咱们可以接着讨论下:脍炙人口的《清明》是不是杜牧所写?
杜牧最早的作品集名为《樊川文集》,编者为他的外甥裴延翰,其中没有收录《清明》。北宋人搜罗杜牧遗诗,编成《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还是不见《清明》。人们一直到南宋时期,从不署作者的类书《锦绣万花谷》和署名刘克庄编纂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里,才第一次看到被挂于杜牧名下的《清明》。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一首宋诗,而非唐诗。《全唐诗》收录诗作近5万,其内不少属于误收,即便如此,也还是找不到《清明》的影子。
另外还有人从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质疑杜牧是《清明》的作者。缪钺指出,“文字韵与魂字韵不能通押”,《清明》中属文韵的“纷”,不能与属魂韵的“村”“魂”押韵,杜牧作为诗文大家,不会犯此错误。文伯伦认为,杜牧诗风“豪而艳,宕而丽”,《清明》读来虽然朗朗上口,但用词平淡、回味不足,恐非出自杜牧之手。
杜牧书《张好好诗》
我们既然连《清明》的作者都无法确定,那要准确找到杏花村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大家不必为此烦恼,因为所谓杏花村,很可能只是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子,或者一种意向——说桃花村、梨花村也是一样的。学者纪永贵仔细搜寻唐宋诗词,发现除《清明》外,唐人至少3次,宋人至少21次提及“杏花村”。经仔细分析,都如温庭筠《与友人别》中“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或者朱熹《青玉案》中“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一样,所说“杏花村”全部为虚指,并非真实存在。
最后咱们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点评《杏花村志》的话做个总结。该书主要编纂者纪晓岚等认为,杜牧写“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盖泛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岸、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而滞相矣”。意思是说,如果把“杏花村”理解为某一个具体的村子,反而使这首诗失去了想象空间。所以,杏花村究竟身在何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真的不重要。
参考资料
1、朱碧莲选注:《杜牧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缪钺:《杜牧年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陈尚君:《唐诗求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4、程杰、纪永贵、丁小兵:《中国杏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15年。
5、王文清:《汾酒源流》,山西经济出版社2020年,
6、缪钺:《关于杜牧
7、杜文玉:《论杏花村与杏花村诗》,《晋阳学刊》2018年第5期。
8、朱易安:《
9、汴东波:《
10、文伯伦:《
>
11、马全斗:《为君一说“杏花村”》,载《南窗杂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