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海达·莫里循(HeddaMorrison,1908-1991),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她少年时代就爱好摄影,自1929年起在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1933年毕业后,海达应聘来到北京阿东德国照相馆做管理工作。1933-1946年在北京居住期间,她先后到河北、陕西、江苏等省采访拍摄,作品达10000多张。
本辑影像,海达·莫里循女士主要拍摄于1944年的南京,记录了南京城市建筑风光及百姓平常的市井生活。这些照片总共约1000多张,据说是应德国政府之邀拍摄的,后因中国抗战爆发,辗转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照片是穿越时空的记忆,更是时代的脉搏瞬间停留的永恒。
【资料图】
2023年5月13日(周六)下午三点,“南京:风物、历史与人文”系列演讲将举办小型学术讨论会,主题为“新旧影像中的南京”,欢迎参加。
发言人及发言主题
1. 薛冰(学者、作家、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
主题:图像中的南京城市史
2. 于锋(媒体人,南京市地方志学会理事)
主题:南京最早的影像是谁拍摄的?
3. 程瑶(南京出版社编辑,第三批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主题:南京旧影·老地图
4. 陆晖(南京地方文史研究学者)
主题:南京小铁路往事
5. 唐恺(民国文献收藏者,栖霞区方志办研究人员)
主题:流年旧影中的抗战纪念碑
6. 冯方宇(摄影师、城市影像记录人)
主题:杨廷宝先生的“东宫西宫”
时间:2023年5月13日(周六)15:00
地点:可一书店 · 仙林艺术中心负二层(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杉湖东路9号)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莫理循镜头里的南京老照片
摄影 | 海达.莫理循
来源 | 知行(ID:xsdl2014)
南京城墙
国民大会堂
△
做蒸儿糕
△
馄饨小贩摇鼓招揽顾客
△
做花折伞的店铺
△
南京气象台
△
城墙外的秦淮河
△
济门外九龙桥
桥中间部分是活动的,为防止有船通过,下面被临时填土
△
夫子庙大成殿前的亭子
△
城墙边穷苦百姓的草房
△
北京西路上跑的江南公交车
△
酒坊
△
编织店
△
摘棉花
△
给蔬菜浇大粪
△
卖炭翁
△
蒸糕
△
太平南路的国际饭店
△
城内百姓民居
△
一户民居家的正门,这户已经用上电了。
△
一位男士的穿着
△
汪伪国民政府
△
街上做葱油大饼的摊贩
△
龙门街附近的永安商场
△
汪伪政府外交部
△
明孝陵下马坊
△
中山门外侧
△
经理总监部
△
南京新街口中正路,现改名为中山南路。图中可见1935年建成的“大华大戏院”,就是今天的大华电影院。其隔壁便是“中央商场”。
△
通济门外大街
△
从文德桥看秦淮河
△
中华门外的南门长干桥,远处为雨花台
△
玄武湖公园,那时叫“五洲公园”
新街口广场。转盘中的孙中山铜像,为孙中山日本好友梅屋庄吉于1937年赠送给中国的,也就在这一年日本全面侵华。
一对母子
中央大学
踩水车
城墙外农夫用水牛犁地
插秧,地点大概在幕府山到燕子矶之间的江边
代写书信的摊贩
巷子里的当铺
做挂面
从冶山道院远眺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