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传递智慧、品悟生活,


(资料图)

无线睢宁《夜读》又和大家见面了!

捧一湾睢宁的深情,采一缕睢宁的月光,

《夜读》陪你入眠。

文字:魏鹏  朗读:宁可

究竟是哪一年?我已记不确切了,但一定是在儿时,我在《儿时的中秋节》里写道:“记得儿时中秋节的晚上,我会早早地呆在村口,等着那轮明月慢慢地升向天空,那激动的心情,也只有在泰山上看到了日出才能与之相比。当月亮照到家门口时,我和姐姐就把饭桌从屋里抬到月光底下,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一边望着月亮幸福地笑。”

在那篇短文的结尾,我还写道:“儿时的那轮明月,仍能把我的心里照亮。”

01.

是的,“儿时的那轮明月,仍能把我的心里照亮。”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在吃月饼之前,母亲说:“东北湖的棉柴已拔完运完了,还剩下几堆棉叶,趁着借人家的平车还在,把棉叶运回来再吃月饼好不好?”我们齐声回答:“好!”

我们那里地势低洼,每到汛期就遍地是水,耕地也变成了湖泊。下湖干活并不是捞鱼摸虾,而是到地里收种庄稼。

母亲说的东北湖,就是生产队里东北角的一块耕地,离我家有三四里远,须向东出了村口,再向北走一刻钟的工夫才能到达。东北湖里种的是棉花,棉花收获后,队里就把棉柴分给各家各户当草料烧,因为那时连烧锅的柴草都缺,所以棉叶也要扫成堆,运回家里当草来烧锅做饭,来烧鏊子烙煎饼。

不知是那年的棉花摘得早,还是中秋节来得迟,到中秋节那天,家家的棉柴都已拔完运净了,只有我家还剩下几堆棉叶在东北湖里堆着。

02.

大姐和二姐抢着要去拉棉叶,但母亲不让她们去,说她们白天拔了一天的棉柴,累了;再说她们胆子小,到东北湖还要走过一片坟地,母亲怕吓着了她们。结果,是我和父亲把那几堆棉叶运回家的。

父亲在县城工作,平时很少回家,甚至连节假日也忙得不能与家人团聚,即便回到家里也只是读书看报写文章,极少下湖干活。但那一年的中秋节,父亲回家了;中秋节的晚上,父亲和我一起下湖拉棉叶了。

我们出村时,天已黑得看不清路了。路上,父亲先给我讲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后又问我各科的成绩,不知不觉就走过了坟地,来到了东北湖。

我和父亲摸黑把棉叶抱上平车后,就急忙地往回赶,我拉,父亲在后边推。回到村口时,父亲说歇一歇,看会月亮再回家,于是我们把平车停在了村口,而后就看到了那晚的月亮。

03.

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比圆规画的还要圆;那晚的月亮又重又亮,仿佛是面金属的镜子挂在东方。不一会儿,月亮就升到了屋顶,升到了树梢,远远看去就像金色的鸟巢。月光也像日出似的,照遍了天空,照遍了大地,只是没有日光那么耀眼,那么炽热,反倒有种说不出的寒意。

若要形容那晚的月亮,还非得借用古人的诗句不可,如杜甫的“清辉玉臂寒”,如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如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如张孝祥的“肝胆皆冰雪”,但我还是要说,无论是谁的诗句,都无法形容出那晚的明月,无法形容那一泻千里的清辉。那清辉,照亮了回家的路;那清辉,洗去了我全身的疲倦。

人们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月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年年中秋节,自然都要望月赏月的,只是再也见不到儿时的那轮明月了。也许今年的中秋月比儿时的更圆更亮,但不知何故,我总觉得能照彻肺腑的,仍是儿时中秋节的月光。

今天的夜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愿你今晚睡个好觉,晚安

主播|宁可

一审丨葡萄

二审丨李璇

三审丨张思考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