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南京老山,树木葱茏。刚刚下过阵雨,山道一片泥泞。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前方,平滑的表面被雨水浸湿,泛着盈盈白光,脚踏上一阵打滑。为了避开这块石头,张松奎攀着附近大树的树枝,想借力“飞跃”到前方。却只听“咔嚓”一声,树枝断裂,张松奎极速下坠,眼前的风景瞬间变换成“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视角的蓝天好特别。幸好张松奎背着的大包被摄影器材和随手捡的垃圾塞得满满当当,起到了极好的缓冲作用,从高处摔落的他并没有怎么受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回忆起上面这次的经历,今年70岁的张松奎笑得云淡风轻。这样的“惊心动魄”,在他考察经历中,只是一个“小插曲”。

退休前的张松奎,本职是一名美术教师,却利用业余时间,在43年间,进山进行蝴蝶生态考察4000多次。这一切,都源于对蝴蝶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写生,张松奎开始接触蝴蝶。一开始,他只是单纯被蝴蝶的颜值吸引。凤蝶体型大大,有尾突;娟蝶的翅膀半透明;而蛱蝶的形状很怪异......随着观察的深入,张松奎发现,每一科的蝴蝶都有着不同的生态。于是,他开始用相机记录蝴蝶们的生活史,从卵一路拍到成虫,再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小小的蝴蝶,竟然有大大的世界。这种探索的奇妙感受,深深吸引着张松奎,从此,蝴蝶逐渐与他的人生融为一体。钻深山,闯海角,与蛇虫斗“智”,和风雨“赛跑”,40多年间,他醉心于蝴蝶生态研究,出版了《蝴蝶世界》、《南京蝴蝶生态图鉴》等多部著作,并编导了《中华虎凤蝶》、《蝴蝶世界的奥秘》等科教片。

中华虎凤蝶是张松奎的最爱,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秦岭山脉。因双翅颜色为黄底黑条,花纹酷似老虎皮,被冠以昵称“小虎”。中华虎凤蝶一年只繁衍一代,雌蝶所产的卵存活率很低,因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张松奎发现,身边的蝴蝶越来越少了。很多曾经的蝴蝶大繁殖地,建起了高楼,或者变成了停车场,彩蝶漫天飞舞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尤其是中华虎凤蝶,一度被列为“濒危”。张松奎意识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于是,他将身边热爱自然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一方面前往中华虎凤蝶的栖息地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同步调查,为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案例,帮助研究制定保护“小虎”的途径与措施。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科普教育。2016年,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开馆,张松奎担任馆长。这些年,他为上万人带去了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带着青少年们一起领略蝴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张松奎说,科普教育,不仅是讲授知识,更是要告诉孩子们尊重生命。有一次,他带着孩子们观察蝴蝶,有孩子在地上捡到一只死去的雌性“小虎”,交给了他。张松奎询问孩子们如何处理。在听到“挖坑掩埋”的提议后,他动手为虎凤蝶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坟冢”。掩埋虎凤蝶后,张松奎捡起一片枯叶,放在坑中。对于这个举动,他没有开口解释,但有孩子已经读懂:“这样的话,中华虎凤蝶妈妈就不会冷了!”于是,接下来,在场的孩子们都捡来枯叶,排着队依次为“小虎”盖上,气氛非常的肃穆。张松奎相信,这个有仪式感的“蝴蝶葬礼”一定能给孩子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只有敬畏生命,我们这个地球才能好啊。”

令张松奎欣慰的是,这些年,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公益志愿者的努力下,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这一点,从他横跨40多年制作的南京紫金山中华虎凤蝶成虫羽化观测表上可以得到印证:这几年,山中观测到的“小虎”数量已经平稳,且开始回升。

今年,张松奎开启了新一阶段的任务:抢救性地保护中华虎凤蝶的“口粮”——杜衡,让“小虎”们不再忍受缺粮之苦。他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因为城市建设、道路施工而面临铲除风险的杜衡,尽可能多的移栽到附近有“小虎”的地方,并进行分株、繁育,为“小虎”们建立起“粮仓”。

每当有人问起张松奎“把那么多时间、精力用在蝴蝶身上,到底图什么”时,这个清瘦矍铄的“老顽童”总会露出“神秘一笑”,故作正经地告诉对方:“我收获了很多啊,我觉得我是全南京最富有的人之一”,然后,再用手指点点自己的脑袋,任由对方解读。

也许,正像他所说的,“我就是蝴蝶,蝴蝶就是我”。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大自然能恢复最生机勃勃的样子,青山常在绿水悠悠,花鸟鱼虫共鸣合奏,蝴蝶翩翩起舞,共同绘制出令人陶醉流连的画卷。

江苏新闻广播出品

采访:王爽

摄像:范志凯

剪辑:范志凯、王爽、周忱(实习生)

监制:王爽

值班总编:王卫刚、张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