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遗迹(石刻)探访之第四站,来了!
前面,我们已经探访了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即萧宏石刻公园)、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也称萧景墓神道石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来一起看看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先乘坐公交300或324路到达甘家巷路。
然后沿着岗龙路往西南方向走,先穿过一个小广场和萧恢墓石刻(下一期就是这个了),就到了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附近还有很多菜地。
先来看看石刻介绍:
位于栖霞区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之中,现存石辟邪两件,神道碑一件,龟趺两件。
两件石辟邪东西相对,间距16.5米。西辟邪仅存后胯,残长1.70米,残高1.01米。
东辟邪头部残损,身长3.75米,高2.92米,体围4.14米。昂首挺胸,腹侧双翼,翼前部雕饰浪花状纹饰,后为翎毛5根,颔下长须分作八缕下垂,身饰勾云纹,长尾及地,4足皆为五爪。
与其他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不同的是,这件石辟邪腹下置有两件小石辟邪。一件长1.25米,高1.14米,另一件长1.14米,高1.05米。
ps:两只小辟邪还挺可爱。
它们的造型与一般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相似,亦昂首挺胸,张口结舌,腹侧双翼,可以确认是南朝遗物,但腹下与前后腿之间未镂空,且与其下方形底座连为一体,雕刻也较为简朴。
这两件小辟邪其中一只是1984年11月南京市文管会在提升石刻中发现的,另一只来历不明。
ps:意思是两只小辟邪并不是在大辟邪身下发现的。
它们的用途也不很清楚,从其底座是长方形而不是圆形看,肯定不是神道石柱柱头之小辟邪,颇疑是附近其他身份地位较低的南朝陵墓的神道遗物。
神道碑北距辟邪20米,应有一对。现南侧神道碑仅存龟趺,高1.16米,宽1.60米。
ps:侧神道碑仅存龟趺被封闭起来了,只能这样勉强看了。
东侧神道碑保存完好,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通高5.61米。
从现场看,东侧神道碑被保护起来了。
现场显示是1956年建的。
碑首半圆形,中部有长方形碑额,上书“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字体虽为楷书,但却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自然流畅,飞动灵活,为历代书家所瞩目。
由于现场较为封闭,我们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况,只能通过介绍来感受了。
碑额下有直径0.10米的圆形穿孔。碑额及穿孔四周浮雕蟠螭纹。碑脊上高浮雕相互交结的双龙。碑身高4.45米,宽1.60米,厚0.32米。碑文楷书,洋洋洒洒三千余言,至今尚可辨识者仍有2800余字。
可惜的是,这些字现场是看不到的。不过从文物保护角度看,这个可惜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提前保护起来免受破坏挺好!
对了,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并没有找到文保碑。如果有机会,下次再去弥补遗憾。
人物介绍
萧憺(479-522年),字僧达,南兰陵东城里(今江苏丹阳访仙、荆林一带)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梁武帝萧衍之弟。
天监元年(502年),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年)卒,卒年四十三,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号“忠武”,史称始兴忠武王。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官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