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应县安宜镇莲花社区,一提起党员王秀珍,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一句“好人王奶奶”!王秀珍今年65岁,在她58岁的时候被社区推荐入了党。十多年来,她用真诚书写大爱,成了社区留守儿童心中的一盏灯,也因此屡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志愿者称号。十多年来,这位"好人王奶奶”一直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偷偷在外做保洁工挣来的钱拿来关爱留守儿童。政府发给她的慰问金、补助费和奖金也都被她全部用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她先后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50多人次,捐资20多万元。尤其疫情期间,她向组织捐款12000元,“希望组织把我一点心意送到最需耍的地方"。她的善举令人敬佩,精神令人称赞。

莲花社区位于城南新城,常住人口接近3万人,人口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近年来,王秀珍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被社区群众誉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更是留守儿童的守护者、筑梦人。


(资料图)

社区留守儿童小杨,父亲病故,母亲改嫁,长年由年迈的爷爷照顾。爷爷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小杨便成了王秀珍重点关心和呵护的对象。有一次,小杨的爷爷急急忙忙拨通了王秀珍的电话。听到爷爷语无伦次的说着话,她连忙说:“您别急,有什么事慢慢说”。原来小杨闹情绪,不肯上学,还咬伤了爷爷。王秀珍连忙放下手上的事,冒着风雪来到小杨家。经过交心谈心,原来小杨闹情绪的原因是在学校同学都不愿意跟她玩,有些同学还骂她,回家后她便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爷爷身上。于是王秀珍立即跟小杨的班主任电话反应情况,老师也第一时间赶到小杨的家中了解事情经过。在她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杨终于重新走进了校门。当小杨的爷爷看到孙女走进校门,紧紧握着王秀珍的手流下了高兴的泪水。自此以后,王秀珍经常到小杨家,了解她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帮她教她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小杨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有一次帮她做完家务后,孩子情不自禁的说:“谢谢你!王奶奶”。

今年5月,宝应泰山初级中学宏志班举办演讲活动,有一位残疾姑娘小范说:“我今年17岁了,父母重病,家里非常贫困,我也是一名残疾人,我现在还能来上学……”字字句句打动了王秀珍。小范回座后,王秀珍来到小范身边,悄悄将500元钱塞进孩子口袋,轻声说:“孩子别难过,我们都会帮你的。回去给父母买些药……,你记得今天说的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的话就行了。”

除小杨、小范之外,王秀珍还一直照顾5名孤儿。王秀珍对她们和自己的亲孙女一样,每月给零花钱,带她们洗澡、理发,帮她们买这买那、打扫卫生等,有时亲自做一些好吃的给这些孩子。王秀珍非常关注这些孩子的情感、生活、心理、学习和她们的个人成长,她为这五个孩子花费了很多心血和钱财,有时还被别人误解,不过王秀珍并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她说:“我做到了这个份上,就不会放手。我58岁才被批准入党,我要把党的恩情和孩子们一同分享。”

除了青少年,社区残疾人也是王秀珍的关心对象。社区的王某今年57岁,早年因意外双腿致残。了解到他的情况,王秀珍得空便会和孙女带上东西一起上门看望他。“王奶奶你又来看我啦。最近我身体挺好的,血压也正常,你放心。”王秀珍经常到他家中,帮他打扫卫生,陪他谈心交流。在不少残疾人眼中,王秀珍就是他们的家人。

“残疾人最需要关怀,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诚心以待。”除了日常生活上的关心,王秀珍还注重用心引导,鼓励他们向前看,引导他们自强自立。近几年,她先后为15名低保户、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的孩子奔走,为他们申请相关救助,甚至自掏腰包,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除了关爱社区的困难留守学生和弱势群体之外,作为县精神文明建设市民观察团的成员之一,王秀珍还积极参与全镇范围内邻里纠纷、矛盾调解、公共事业安全防范、普法宣传等各方面的事务,数年如一日,尽职尽心。

“奉献他人,我快乐!”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她就讲这么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你如果继续问下去,王秀珍会说:“在我看来能帮到别人,我就活得开心,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是我的一直的信仰,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

编辑:华丽

审核:杜强  王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