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唐闻宜)“国际湿地城市”向世界发出“绿色邀约”。今天上午,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追“绿”逐“蓝”的盐城,向全球展现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现实模样,旨在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资料图)

图说: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现场 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下同)

贡献绿色生态样本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并在今年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盐城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

东台条子泥是盐城黄海湿地的重要一部分,位于东台沿海东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2021年,盐城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同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盐城的“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盐城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个新家园、新乐园。

图说:签署协议

探讨湿地保护经验

“滨海区域虽然分布在全球,但却因海洋的连接,而形成了比邻而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发布全球滨海论坛研究课题时说道,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推动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在思维碰撞中听到更多的真知灼见,借智登高、借力引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生态治理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地球。

开幕式上签署了《江苏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推出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英文版》《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互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等论坛旗舰知识产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一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英国皇家鸟类协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国际鹤类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加纳环境保护署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

图说:滩涂森林

论坛会议期间,还将开展一系列公众可参与互动的活动,包括公开征集国际合作项目和示范行动等全球滨海论坛研究课题;设立摄影、自然笔记和绘画等奖项;邀请与会嘉宾和公众参观黄海湿地博物馆;举办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展、观鸟装备设备展等各类专题展览等,推动生态保护公众意识提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