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在蜿蜒整洁的乡村公路,打卡仲秋时节的独特风景、稻浪翻滚、鸟语虫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国庆假期,自然教育热度攀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假期走向了户外。


(相关资料图)

10月6日上午,仪征自行车运动协会“少年强骑行俱乐部”的20名小骑手在“大骑手”陈国华的带领下,沿着仪征乡道骑行18公里,来了一场“骑行看农事”主题骑行活动,仪征的小小骑行爱好者在一阵阵开心的尖叫声中,沿着风景宜人的乡村道路,驶入丰收再望的绿色画卷。

据了解,此次骑行乡道的线路为:从仪征城市的地标东园出发,经过S125省道辅道、金北路、金云路、金营北路,横跨S353省道后到达马集镇方营村。

沿途分布果园、水库、农田、村庄,优美的生态环境、迷人的乡村风光、淳朴的民风民情,令人心旷神怡。大家在广阔的天地之间间享受运动之乐,感受乡村巨变。

眼下正是花生收获的季节,记者注意到,这群孩子骑行途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不时停车驻足,比如在马集镇金营村的一处田头,孩子都停下车看农村老爷爷采摘花生,“大骑手”陈国华顺势作为讲解员,现场向孩子们讲起了花生种植的相关知识,许多孩子原以为花生是结在树上的果实,看了现场都大声感叹:“原来是这样呀!”

今年以来,在仪征自行车协会圈内,网名为“二当家”的陈国华公益带领40多名小朋友,每周带领他们沿着城市周边安全道路骑行,教授孩子们学会自行车运动。从2021年至今,陈国华陆续教会仪征100多名孩子骑单车,定期带着他们一起去骑行,打卡城市、乡村道路粗略估算有近千公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现在随着经济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农活,以至于孩子都不知道瓜果蔬菜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我们这次骑行一个想法就是以农田为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感知‘盘中餐’,感受‘皆辛苦’。”陈国华介绍,如今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秋季农事体验游成为热门,“我带领孩子在车轮上来一次农业休闲游,学农业知识,赏田园风光,也算是一种尝试。”

沿途,陈国华带领孩子们一边骑行,一边研学,学习生活常识。在马集镇爱国村一处破旧没人住的低矮平房前,陈国华让孩子们停下车,告诉孩子们在过去生活困难的年代,这就是所有人家住房的样子,是国家经济发展,家庭勤劳致富才有了今天遍地楼房。在方营水库边,陈国华告诉孩子们菱角生长以及收获的相关知识,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体味农田野趣。

仪征市青山镇团结村的村民老周种了一辈子菜,没想到又脏又累的田园现在能成为孩子们的科普乐园,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地靠近他种植的红薯地,村民老周主动教孩子们农事知识,老周觉得,自己的劳作又多了一层意义。

“我觉得,在美丽的乡村道路中骑行,感觉更加平静、惬意,回归自然。”12岁的孩子经奕扬目前在仪征市实验小学就读,他对沿路的风景赞不绝口,“一路骑行,我们感受到野趣盎然的生态美景,领略了比画还美的仪征乡村,这和爸妈带我去旅游景点玩,感觉完全不一样。” 

6日,经过1个多小时的骑行,终于到达马集镇方营村,这里有一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的巨幅稻田画,以“乡村振兴”和“稻田飘香”为主题的彩色画面由数百亩不同颜色的水稻组成,令人叹为观止。孩子们欣赏过稻田画后,“大骑手”陈国华作为讲解员,指着沉甸甸的稻穗,告诉小骑手们,这就是我们一日三餐所吃的大米的出处,并讲解水稻生长的六个阶段的相关知识。

看着孩子们在田野里、在如画的自然里自由奔跑的身影,满脸的汗水,灿烂的笑脸,让人欣慰和感动。一些随行的家长不断拍照,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孩子参与农事学习、体验现代农业现场照片。

此次骑行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陈国华认为,这跟“双减”政策的实施有一定关系。“‘双减’之后,孩子们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了大把时间,家长开始将目光转向农事教育、手工制作等这样的自然教育。”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陈国华组织孩子们每周骑行25公里以上,或在公园步道练习技巧,或离开市区远郊越野,很多孩子家长感慨,骑行在仪征广袤的大地上,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去上“仪征户外学校”。“孩子的收获蛮多的,也是值得的。”家长赵月表示,通过陈国华教授自行车骑行知识,带着孩子们公益骑行,孩子懂得了不放弃,认知了大自然,现在每周骑自行车成了固定日程。

“希望可以带领“少年强骑行俱乐部”的孩子们骑遍扬州大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项绿色健康的运动。”陈国华说,带领更多的人爱上自行车运动,养成运动习惯,去感受那种来自单车骑行的力量和美好,这是他想做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