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精文减会后,去镇上开会的频次明显减少了,村干部有更多的时间走访群众、谋划发展,真正回归为民服务本色。”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三余镇闸东村,离镇上16公里,每开一次会半天就没有了。近年来,基层“减负”的系列措施落实后,“文山会海”、频繁检查等重形式的事项减少了,闸东村党总支书记蔡雨花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让基层干部的精力从文件会议、考核检查等束缚中走出来,转作风、强实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通州湾示范区坚持多措并举、减负增效,持之以恒减轻基层负担,通过减少文件会议、实现数据共享、杜绝表格重复填报等举措,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全力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层层级级的动员会、部署会,让很多基层干部耗时耗力、疲于奔波。示范区精准“把脉”基层“痛点”,通过开展“文件会议实效”专项调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改等,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严格实施会议计划管理,严控会议人数和规模,能并则并、能套则套,今年上半年,发文同比减少8.7%,开展督查考核检查次数同比减少5.6%。在村(社区)考核中,全面取消“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一票否决”事项,让党员干部有更多精力集中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乡村治理有效、增强百姓福祉是基层干部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减轻基层治理压力,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近年来,通州湾示范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以新理念、新手段为基层治理减负增效。

2021年初,三余镇贡安村通过申报“治理有效示范区”契机,争取上级补助金200万元,建设村级道路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在村内52个路口部署高清摄像头,实现全村路口全覆盖。贡安村党总支书记邓华表示,自该系统投用后,村内的治安状况持续向好,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特别在秸秆禁烧期间,该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日常巡逻的工作量。

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下,通州湾示范区聚焦基层、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优化村(居)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村(居)代办服务,探索推进不见面审批在村居落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我家距离区里远,我一个人要补办理独生子女证不容易,现在好了,居委会能帮我代办了,省得我来回跑了。”8月中旬,镇北社区居民陈大爷咨询补办独生子女证相关事项,社区干部邵衎娴详细记录,积极对接相关业务处室,了解办理流程,以最快速度完成代办。邵衎娴表示“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很多老人对办事程序不熟悉,有时为盖一个章、办一个证来回跑好几趟。基层减负后,我们有了更多精力服务群众,比如推行“代办制”,省去了群众的很多麻烦,我们也更体会到了村居干部工作的意义!”

在推进基层减负中,通州湾示范区始终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乡村振兴,人员招录计划向三余镇适当倾斜,着力补充三余镇紧缺岗位专业人才。减负聚焦强村富民,赋能产业发展新路径。一社村党总支书记沈建飞表示,“上级通过精准减负,派驻机关干部一线服务,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抓乡村发展,一社村研究探索出发展‘扣蟹’养殖和‘马兰头’种植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4个农业科技项目,解决村民再就业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3.6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200余万元,同时成功创建了南通市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先进村。”

近年来,示范区共派驻62名机关干部到村里进行蹲村指导,选派3名年轻科级干部任村第一书记,8名名校优生担任村书记助理,同时通过持续开展为村级减负专项行动等有效举措,着力破除文山会海、频繁检查、“精准填表”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实事,投入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去。通讯员 杨羽丹 卢文瑾

校对 王菲

推荐内容